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新通讯:刘三姐魅力惠泽宜州后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5:5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宜州九月二十六日电题:刘三姐魅力惠泽宜州后人

  中新社记者 王刚

  听到突如其来的嘹亮山歌,满船游客涌至船头,几个小青年兴致勃勃地换上地主和秀才的衣服,手忙脚乱地翻着《对歌大全》,与流河寨前的一群村姑对起歌来。

  二十一岁的女孩韦丽,嗓音极具穿透力,她已在这里扮演了两年刘三姐。像她一样,在广西宜州市这个刘三姐的故乡,许多学历不高的年轻男女都不需外出打工,他们每日身着民族服饰与游客唱歌跳舞,就可拿到六百元人民币以上的月薪。

  把山歌、智慧和精神遗留人间千余年的刘三姐,至今魅力依旧。在时下大兴旅游的中国,刘三姐散发出的经济效益,更使得难以数计的乡亲对她追捧有加。

  宜州满目皆三姐——大楼上、街道旁、穿梭的人力三轮车上都贴着刘三姐的画像,这些刘三姐不是握着牛肉干,就是手指蚕丝被、茶叶、粽子等本地特产,而更多的是推介此间与刘三姐有关的大小景点。

  据传生于唐代的刘三姐自小聪明伶俐,出口成歌。她崇尚自由,勇于反抗,往往大眼一转,俏嘴一张,蹦出的山歌使得前来挑衅的地主及秀才落荒而逃。上世纪六十年代,音乐风光电影《刘三姐》面世,轰动海内外,刘三姐的形象备受人们喜爱。

  “这部电影的火爆,使得改革开放后众多企业纷纷攀附‘刘三姐’,代表之一是刘三姐香烟的诞生并响彻市场,”广西旅游协会秘书长张福平见证了刘三姐商业化的历程。“九十年代后,刘三姐品牌跨入旅游界,大受追捧。一时间,广西的桂林、柳州、宜州等城市纷纷论证刘三姐属于本土人士,一场‘刘三姐抢夺战’由此掀起。”张福平告诉记者。

  抢夺战至今仍无结果,但这几个城市已得益不少——《印象•刘三姐》观者如云、柳州三姐景点骤增、宜州三姐故里游人如织……

  山清水秀的宜州流河寨,至今仍保留刘三姐和阿牛哥居住的小屋。寨子负责人黄艳球告诉记者,该寨每年接待游客几十万,其中海外游人达两千多,总收入约为二百万元人民币。对刘三姐感激不已的黄艳球,如今正谋划把流河寨推向东南亚,以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

  二十八岁的蓝幸芬曾经是流河寨表演队的队长,洞悉刘三姐品牌的巨大价值后,她弃舞从商,将当地的牛肉干、珍珠米、辣椒酱等土特产注册为“刘三姐”牌,推向国内外市场。发迹了的蓝幸芬,如今又开了一家旅行社,欲再发一次“三姐财”。

  宜州市旅游局局长韦玉璜告诉记者,商品打上刘三姐牌后,都异常好销,无论是食品还是纺织品。“宜州市因刘三姐而蓬勃发展,单是一个人口三万左右的刘三姐乡,就有七千多乡民在围绕‘刘三姐’转,”韦玉璜说,“众多的刘三姐餐厅、阿牛哥旅馆、刘三姐游船,使得乡民们住上了‘三姐楼’、开起了‘三姐车’,日子过得山歌般嘹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