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秋月饼送进看守所,值得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8:47 燕赵都市报

  本报驻衡水记者 孟宪峰

  ■新闻提示:“我每年中秋节都要带着月饼去看望看守所里的在押人员,可我身边的人却说,押在看守所里的人不值得同情,有爱心应该献给敬老院的老人们,或者用来做别的事情,我现在很困惑,不知道今年中秋节还该不该去?”

  在深州市,有一个名叫高建民的花甲老人,他行善几十年如一日,赢得当地人民和政府的信任与尊重。然而从2003年起,当老人关注起看守所在押人员,每到中秋就自费探望在押人员,教育他们好好做人时,周围质疑与支持的声音起了冲突。在矛盾中连续3年默默探望在押人员后,面对即将来临的中秋,高建民老人发现自己不知何去何从。

  ■缘起:在押人员盼关怀

  高建民老人今年64岁,曾是多年的深州市政协委员,如今和老伴在家开着一个废品收购站,几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生活虽不是特别富裕,但也算恬淡自足。说起每年中秋到看守所看望在押人员,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1997年,我还是政协委员的时候,就曾经受深州看守所邀请去过那里,看着那些在押人员,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于他们(指在押人员)来讲,人生都到了最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关怀,是来自社会上的理解和宽容,是重新树起积极做人的信心,为什么有些蹲过监狱的人会‘二进宫’、‘三进宫’,就是因为他们被社会边缘化了,所以我就有了看望他们的想法。”

  “我第一次去看望他们是在2003年,那年我已经不是政协委员了,快到中秋时,我突然想起,正是秋忙时节,那些在押人员可能正在高墙里想着父母妻子的辛劳,内心肯定不是滋味,应该去看看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这对他们的认罪服法、积极改造应该有好处。我利用自己曾是政协委员的身份找到有关部门,对方很支持,我的想法审批通过了,从那年起,我每年中秋都要去看望他们”。

  ■感动:死刑犯淌下热泪

  2003年农历八月十四,高建民第一次去看望深州看守所里的在押人员,他细心地为每个在押人员买了一斤月饼、一斤馒头。看守所也很重视,派车将他连同礼品接进看守所,并为他准备了一个仪式。高建民至今不能忘怀: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前是排列整齐的100多名在押人员,聆听他好好改造、重新做人的教诲。

  “在押的兄弟姐妹们,我今天带着月饼来看你们,是想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们,虽然你们处于人生的艰难时刻,但社会并没有抛弃你们,你们还有着美好的前景,我作为一个收破烂的,家里也不是很富裕,过节了,来看看你们,希望你们积极改造,争取宽大处理,早日和家人团聚。谁家有老爹老娘的,孩子正在上学的,给我说一声,我会尽力帮助他们,谁的老婆要离婚的,也给我说一声,我帮你去做工作!”

  此后,每年的中秋节,高建民都要去看守所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他的真诚感动了很多在押人员。2005年中秋节,高建民给在押人员发完月饼后,一名可能判死刑的付姓在押人员拉着他的手哭了,说:“大爷,我这已经是第三年吃你的月饼了,你真是个好人!我要是还有生存的机会,出去后一定好好过日子报答你。”高建民说,受此感动,这个在押人员尽管后来判了死刑,但在临刑前又交代了一桩在东北老家的命案,使一桩多年的悬案有了结果。

  ■矛盾:探望行为惹争议

  今年的中秋节就要到了,还要不要去看守所里看望那些在押人员呢,高建民老人的心里有些犹豫。记者意外发现,几年来,老人饱含爱心的行为引来了一些人的质疑和争议。

  “有人说,押在看守所里的都是什么人呀,你每年都花钱买东西去看他们,值得吗?有人说,你有爱心,为什么非去看那些人,敬老院的老人不行吗?还有人说,咱们街上的路该修了,与其你每年花钱给那些人,不如帮忙修修路。”提起这些风言风语,高建民老人表情逐渐凝重起来。

  “这些人说的话也在理,但再细想想,那些高墙之内的人就不是人吗?有些人需要物质的帮助,高墙之内的人则需要心灵上的慰藉,有时仅仅做一些温暖他们的小事,就可能影响他们走好今后的人生,意义不更大吗?!”

  高建民坚持着自己的道理,也坚持着自己做的事情,但周围的议论像影子一样跟着他,让他困惑不已。甚至有时候谈论起他做的事情,个别人不屑的表情和眼神,都会在他内心搅起酸涩的波澜。

  其实去看守所里看望在押人员,障碍还不止来自社会的非议,记者咨询深州看守所有关人员得知,看守所在押人员还没有定罪量刑,普通公民如果想做类似的公益事情,因担心发生串供,有关部门一般不予批准。而高建民老人因曾是深州市政协委员,其富有爱心在深州家喻户晓,人品也很好,才会有这种机会。一公安内部人士说:“如果有人愿意为这个群体献爱心的话,可能去监狱比较合适。”

  就这样,在困惑和争议中,高建民默默做了3年。

  ■印象:多年行善好心人

  在深州县城,高建民老人的知名度非常高,在偌大个县城,记者就是一路打听他的名字找到他的家。这都缘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善事,行爱心。

  还在改革开放之初,高建民开了一家米面加工厂,属于最先富裕起来的那批人。当时,他在当地最先买了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电动机,就在自家大门上贴副对联:“我家买了电视机谁看谁来看———12英寸;我家买了电动机谁用谁来用———10千瓦”。结果当时远近的人都来他家看电视,最多的时候院子里挤着300多人,每天演完电视节目后,他还负责把睡着的孩子送回家……

  从1984年开始,高建民老人又开起了废品收购站,从此以后,他把收来的棉衣、棉裤,都让老伴拆洗干净、缝补整齐,然后存放起来。等到冬天,每天下午他就骑自行车载着这些棉衣、棉裤,在深州县城四处转悠,碰上街头流浪的、疯癫痴傻的,看看衣服破得不成样子了,就当街给他们换上“新衣服”,然后买些食物让他们吃饱。有人问高建民,这些都是你什么人啊?!他往往幽默地回答说:“比我岁数大的是我哥,比我岁数小的是我弟。”

  借着开废品收购站的便利,他还将垃圾堆里那些图书收集起来,在家里腾出一间屋子,办起了“老高图书馆”,附近街坊邻居都来他这里免费看书。多年来,他的图书馆的各类图书不下10000册。

  因为高建民老人高尚的人格品质,他的行为获得了深州市民和政府的认可,几十年来,仅政府发给他的各类奖状、荣誉证书就达200多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