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惠普“电话门”:商业机密可侵犯个人隐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10:19 新华网

  美国(企业)管理协会对526家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76%的公司监视员工浏览网页的情况,50%的公司检查、保存员工的电子邮件记录和电脑文档。此外,26%的被调查公司开除过不当使用电脑的员工,6%的公司开除过不当使用电话的员工

  因为使用不正当手段追查公司泄密源头,美国惠普公司董事会主席里夏·邓恩不久前被解职。这令惠普公司陷于“电话门”丑闻之中,更引发业界争论--商业机密保护措施有

无最大尺度?公司保密如何兼顾员工隐私权?高技术盛行的年代,为何更难保密?

  事关创意,保密无可非议

  美国(企业)管理协会对526家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76%的公司监视员工浏览网页的情况,50%的公司检查、保存员工的电子邮件记录和电脑文档。此外,26%的被调查公司开除过不当使用电脑的员工,6%的公司开除过不当使用电话的员工。

  专家认为,对于惠普这类高技术公司,防泄密尤为重要,因为“创意”和“保密”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市场赢利。在美国西海岸旧金山附近的“硅谷”,帮助公司保密、清查泄密源头的职业大受欢迎,吸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投身其中。

  旧金山私家侦探肖恩·沃尔什受雇于多家“硅谷”公司,负责设计公司保密方案、防止公司泄密。他说,许多公司仍然依靠最常规例行的方法保密,例如用电脑和摄像机监控员工工作情况。

  3年前,沃尔什受雇于一家软件公司,帮他们查出一名泄密员工,此人曾从公司的电脑上大量下载敏感数据。

  惠普错在“越界”太多

  对于惠普清查公司泄密源头引发的“电话门”丑闻,沃尔什表示理解。他说:“惠普完全有权(对泄密)展开调查。”但他同意,惠普的问题在于“这个案子的调查方法有偏差”。

  惠普“电话门”丑闻不同于一般的公司防泄密案件。在查找泄密源头时,公司利用隐秘手段调查高层管理人员和记者。这些措施越过一条无形界限,成为“不合理”的举动。

  合理保密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专家们也难以给出统一答案。但无论在公司管理还是安全措施层面,惠普“电话门”丑闻都为其他企业提供了足够的警示。在商业道德范畴,惠普这次反泄密风波影响尤其深远。有专家指出,惠普反泄密调查确有违法行为,但这并非问题关键,调查中大量的“不正当”手段才是令惠普陷入丑闻的真正原因。

  “道德评判的标准远远高于法律尺度,”美国一个商业道德协会的负责人这样说。

  利用高技术,各大企业能够更轻松地查找泄密源头,但这却有碍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相互信任。有专家认为,展开反泄密计划后,公司应该积极告知员工这样做的原因和辐射范围,这样既能避免惠普“电话门”丑闻那样的“暗箱操作”,又能赢得员工支持,有效保密。

  “数据经纪人”严重威胁个人隐私

  在惠普“电话门”丑闻中,身家数百万美元的董事会成员都遭侵犯隐私、成为“暗箱操作”的牺牲品,难免引人担忧:公司商业保密措施升级之时,普通员工和消费者的权益究竟如何保证?

  “这事关乎每个收到(电话)月结单的消费者,”电子隐私权专家马克·罗滕贝格说。他指出,政策制定者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然而,专家们担心,美国的立法还难以全面保护消费者这方面的权益。

  惠普“电话门”丑闻曝光后,加利福尼亚州司法部长比尔·洛克耶明确表示,已经掌握足够证据,将起诉涉案的惠普官员和私家侦探。但是,有专家指出,就惠普“电话门”丑闻案个例而言,其中许多不正当行为可能落入立法和有关条约的“灰色区域”,最终逃脱法律责任。

  更糟的是,立法不足令“数据经纪人”行业肆意增长。这些“数据经纪人”以各种手段搜集普通消费者的各种信息,并出售给有需要的买方,严重威胁个人隐私。专家指出,这些个人信息可能用于律师取证、追查欠债者等“正道”,但也可能会沦为不法之用。

  美国的电话公司也一直为这个问题苦恼。在今年2月的一个国会听证会上,移动电话业官员史蒂夫·拉金特说:“‘数据经纪人’总能破解并进入客户服务操作系统、获得电话记录,这败坏了我们的行业名声。”

  为此,《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出了几个小窍门,帮助美国读者更好地保护隐私,包括:要求电话公司只将通话记录寄到家里,为自己的账户设立复杂、常变的密码等等。

  (袁原新华社特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