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医改何必陷入“模式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11:29 云网

  作者:白剑峰

  最近,媒体上关于医改模式的争论此起彼伏。

  有的媒体称,卫生部比较青睐“英国模式”;有的媒体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倾向“德国模式”;还有的媒体称,“新的医改方案实际上是英国的躯体、德国的四肢、美国的

脑袋,是三国模式的混合”。关于医改新方案“起争执”、“陷于难产”的猜测也时有耳闻。

  针对这些报道,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指出:由11个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刚刚成立,尚处于调研阶段,根本没有出台医改方案,也不存在“模式之争”。所谓“模式之争”,其实是个伪命题,希望媒体不要盲目争论。

  医改与百姓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医改方案的出台,必须要经过充分调研,慎之又慎。眼下,医改小组成立伊始,并没有出台任何“方案”,何来“争执”与“难产”?此时热议“模式之争”,既缺乏依据,也会误导人们的注意力,反而忽视对医改更重要问题的探询。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任何国家都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方案。中国人口众多,国情特殊,解决中国的医疗保障问题,绝不能依赖外国的“药方”。英国模式也好,美国模式也好,我们都要借鉴其经验和教训,取其长,补其短,而不能照搬照抄,食“洋”不化。相信中国的医改不会效仿任何国家的模式,而会尽心创造符合国情的“中国模式”。

  当然,对于公众对医改的关注和热情,我们要引导好、保护好。公众不仅是医改成果的享受者,也是医改风险的承担者。中国的医改走什么样的道路,本应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是避免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方面。公众积极建言献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医改是有建设性的。一个完善的医改方案,必须是多方公平参与、共同博弈的结果。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即便有良好的愿望,也有可能偏离实际,那样,就会背离“为谁而改”的根本。因此,政府部门应顺乎民意,开通“绿色通道”,广泛倾听各方的声音。而在方案出台之前,也应向公众征询意见,以集中全民智慧,获得最佳解决方案。这样,才能避免公众盲从个别媒体,误入“模式之争”。

  医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急不得,也慢不得,必须稳中求进,看准了再走,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成本,降低改革风险,而不能盲目选择道路,走错了从头再来。因为,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医疗事业本身,都经不起反复折腾。所以,当务之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扎实实搞调研,认认真真听民意。

  当前,医改刚刚立题,从调研、论证到方案出台,尚需一个过程。人们希望社会能为医改创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多些建言,少些猜测,让那些真正事关医改新方案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都能经过深入细致的研讨,保证医改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并最终有效服务于公众的健康福祉。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