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报恩别待体面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20:00 光明网
柳毓珑

  一名70多岁的老人从1995年开始陆续资助过8名大学生,但是这些贫困学生毕业后没有一个给老人反馈信息,对这种现象,老人只是说,“这也不能怪孩子们,他们的压力太大了。”(半岛晨报2006年9月20日A06版《老人资助了8名大学生,但是——毕业了连个电话都没有》)

  这是一种底层人对穷学生的同情。老人的资助,肯定不是为了得到回报,而是希望

学生们得到帮助、学业有成之后,也为别人和社会尽一份力。“毕业了连个电话都没有”,是这8名受过资助的大学生不想报恩或者是语言贫困吗?受过高等教育、不同届的8名大学生,不会同时都变成忘恩负义的“哑人”,他们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初浅道理,其中有人甚至比一般人更知道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一种精神境界。感恩为幸福之首,不知道感恩的人,永远不会幸福。

  从得到老人资助的那一天起,一定会有人在心里默默发誓,将来一定要报答老人的恩情。而如今毕业了,却既害怕去见他,又不敢听到他的声音。其中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排除暂时还没找到工作或者眼下一事无成,感觉辜负了老人的厚望,对不住他的一片苦心,担心“通话”之后,让老人操心上火。我倒觉得不管什么原因,如果跟老人见不得面,电话还是要打的。等到你混体面了再与老人联系,不一定就能了却心愿。去年的8月4日在长春,当退休前曾是某研究所中层干部的王女士为了实现再拉拉多年未见的老师的手,谈谈现在的好日子的愿望的时候,81岁的老师已安睡在公墓里了。她泪流满面地回忆当年即将中考、家境贫困面临辍学时的情景:是老师爬过3座山,赶了4公里路将学费、书本费送到她手中,她才得以考上了初中继续上学——正是当年老师的5元钱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人到老了才感恩得厉害”,——还赶趟吗?留下的,只能是今生无法弥补的遗憾了。

  关于“报恩”,我实在是不想提及“君子”、“小人”如何如何,只想劝说受过资助的8位“天之骄子”:即使经济还未脱贫,也不至于在感情和时间上“贫困”吧,听我的,赶紧给老人通个电话,让老人放心。要知道,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感恩、学会报答,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这是一辈子的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