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躁狂把写书变成“体力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1:48 北京晨报

  一写手自称“文坛败类”欲卖身出书

  “卖身”一词近来在频遭借用,并成为积聚名气、吸引眼球的惯用伎俩。连日,一篇题为《我孙××愿为出书“卖身”!》帖子在各大网站的社区引起激烈论争。据媒体报道,自称“文坛败类”的网络写手孙某打出“卖身牌”,表达自己因没有名气而“出书无门”的无奈,称“被购买后,应该为买方洗衣服做饭,做家庭主妇N年。3、以婚姻方式……”

  如果此次“卖身出书”的事情如果能被公众理解为炒作,我心里就踏实多了,至少没有辱没写作这个正在和文化渐行渐远的概念。在孙某为出书用婚姻做交换,出卖劳动力的自我贬践中,人们对他作品的渴望已经完全丧失。谁也不知道这么一位绞尽脑汁急功近利,而且内心世界已完全暴露的人,还能创造什么奇迹。

  文学创作是一件清苦的事业,首先需要耐得住寂寞。许多著名作家都经历过屡投不中,甚至自毁作品的窘境,更多的人不得不另谋出路。尽管有一些非正常因素的困扰,但整体上作品出版靠的是创作能力和市场价值,而与作者名气或生活状态一类的事情无关。书应该是写作者灵魂状态的真实记录,如果不是撒谎,出书卖身的功利后面该是一幅什么嘴脸?一个不安清贫、不甘寂寞的人。能把卖身和出书联系在一起的头脑和灵魂,只要展示出来就是件可怕的事。

  书籍的出版要经过几个必要的环节,其中包括出版社对市场、读者、书籍质量的把握。孙某的书经过了四家出版社的否定,最终只在网络上转载已经说明了作品本身的问题。和出版社相比,网络少了诸多约束,社会对这个新生事物给予了很大程度的宽容,其承载的内容因此鱼龙混杂。孙某的书没能通过传统出版环节,却被网络收容就说明了一定的问题。他这种实力背景下想到了卖身的捷径,显然是一种投机。

  抛开他的“卖身”不谈,如果这种书出版会是什么结局?答案不言而喻。出版业者总是抱怨没人读书的,苦心经营策划的书读者总是不舍得花钱,他们认为这是社会浮躁造成的。其实换个角度就会发现,摆在书架上的书,很多都是孙某的水平,是通过其他渠道投机而成的,读者对它的摒弃是件好事,至少显示了公众的鉴赏能力。如果每个出版机构都以诚实的态度成为孙某跨不过去的环节,可能书也不会是今天的口碑。而现在,读者只能以不买不看表现自己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 如果孙某卖身未遂,倒真是节省了公众的阅读精力。郑鸿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