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银行卡被掉包一天内损13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2:13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毛懿实习生王文嫣

  “职业犯罪”,多人配合

  今年6月28日,王先生出差回沪后,由于身体不适去医院看病,因为当天没有带够钱,王先生就让一旁陪伴的妻子拿着他的工资卡去医院对面的银行取500元。王太太取完钱后,一边有人突然拍了她一下,扭头一看,身旁一个穿着深色衣服、年纪约40余岁的男子,拿着一张银行卡向她询问:“这张卡能否在这里取钱?”王太太打量了一下,摇头说不知道。

  几天后,王先生和妻子一同去银行取钱,可银行卡怎么也塞不进ATM机。当王先生和妻子拿着存折返回银行取钱时,发现13万余元的账户内只剩下了50元。

  事后,王先生通过银行监控录像发现,当时站在他妻子身旁的有3个人。“左右各一个人,身后还有一个人。三人在银行大厅里转悠了10余分钟,才锁定了我妻子这个目标。”录像中显示,当一边的人拍了他太太肩膀后,另一边一个年轻男子立即将一张银行卡塞进

  ATM机出卡口。王太太匆匆取走的正是这张废卡,而真卡仍然留在ATM机内。此时,该年轻男子上前一步,立即将真卡的密码修改了。通过存折打印显示,6月28日当天,疑犯跨行取现3笔,计4500元;通过ATM机分别转账4笔,计128000元;消费1笔,计497元;跨行查询2笔0.6元。

  “银行对营业大厅疏于管理,导致疑犯寻找作案目标时间内没有引起保安警觉。”王先生说:“在修改银行卡密码时,为什么不要求输入一次原密码?这是银行的一大安全漏洞,银行应该对我的损失进行赔偿。”目前,王先生已将银行诉至徐汇区法院。

  “贪念作怪”,只留6分钱

  前不久,市民李小姐将银行卡遗忘在了ATM机内,之后一位储户来到取款机前准备取钱时发现ATM机内有卡,通过修改密码,该储户共盗取卡内2900元。此后,这位储户在不同银行营业点分别取款3万元、2万余元,致账户内原有的56559.06元只剩6分钱。

  李小姐在网上发帖称,一些银行的ATM机上只要输入密码后,再直接输入两次新密码就可以完成修改密码的工作。“将银行卡不慎遗留在ATM机内是较常见的失误,银行只需要升级一下ATM机的软件系统就能弥补这一漏洞。如今,银行是否构成了‘不作为’?”

  工行上海分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工行银行卡在自动存款机、自动取款机上都可以进行修改密码的操作,但都必须输入原密码后,才能进入输入新密码的窗口。

  银行回应

  ■须输入原密码的银行:

  输原密码出于安全考虑

  工行银行卡在工行多媒体机上可以进行银行卡之间的转账操作,但只局限在工行发行的系列卡之间。除了必须输入转账人账号,还须输入资金转出卡的密码。

  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不法分子利用

  ATM机实施犯罪的手段相当多样。对储户而言,要保护自己的原密码不被他人知晓。“最好在自己的银行卡上进行个性化标记,以免被人掉包。”

  ■勿须输原密码的银行:

  多次输入密码加重操作

  而不需要输入原密码即可修改密码的一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多次输入密码加重了操作,给客户带来不便。“第一次输入密码时,从法律角度来说已经得到了储户授权,因此在此后操作中不需要进行第二次授权。”他告诉记者,5年前曾有一家银行出于安全考虑设立制度,在ATM机上任何一次操作都必须输入密码而吓退了不少客户。

  目前,沪上不少银行均采用时间限制的做法保护储户账户,这一防范手段已经相当完备。“银行卡遗忘在ATM机上,储户离开30秒后只要没有任何操作就会被吞卡,只有凭身份证才能在柜台领取。”

  这位工作人员承认,从技术手段而言,的确能够实现在ATM机上修改密码时增设原密码选项。

  ■银行系统业内人士:

  安全、便利永远存在矛盾

  银行系统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卡的安全和便利永远都存在矛盾。“如果为安全考虑,层层设置密码反而忽视了银行卡使用的便利性。”

  要解决目前ATM机上出现的层出不穷的犯罪案件,除了银行系统和储户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外,公安部门应及时通报各种不法分子的犯罪手法,刑罚追究加重不法分子的犯罪成本,也是相当重要的社会综合配合手段。

  晨报提醒

  一、在人群拥挤的取款机上取钱,要用手或身体挡住他人视线,谨防他人偷窥密码。

  二、切勿采用生日、电话号码、手机号码、家庭门牌号码及单一的容易被他人破译的数字作密码。

  三、身份证与磁卡应分开放置,以防同时丢失后给他人盗取提供方便。

  四、不要轻信张贴在机器上的手写或打印的纸张“告示”。不管与谁联系(包括银行),都不要告诉对方自己银行卡的密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