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清初杂剧的全新观照与独到阐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2:24 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中国古典戏曲史上,元杂剧冠绝一代,关于它的研究也趋向纵深精微。然而长期以来,由元杂剧流变而呈存的明清杂剧只是处于被自然著录与偶尔编辑的随机状态,少有学者给予特别关注并专门研究,清杂剧更是备受冷落。黑龙江大学杜桂萍教授撰写的《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我国古典戏曲史领域第一部以清初杂剧为审视对象的学术专著,它具体、系统地透视了清初杂剧的文化境遇、思想意蕴及艺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初杂剧沉寂萧条的研究状况。

  作为蕴含特定时代脉息与文化精神的戏曲样式,清初杂剧的时间跨度、作家构成、作品存佚都甚显模糊,多存分歧。《清初杂剧研究》将清初杂剧界定在顺、康、雍三朝,并提出清初杂剧作为相对独立的戏曲阶段的理论依据,从而超越了以往关于分期界限断定的随意性,使清初杂剧研究阶段分明,起止清晰,并以此为依据,辨析了清初杂剧的作家构成和作品存佚。这为今后整个清代戏剧研究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著者审慎的态度和良好学养。

  从整体角度审视清初杂剧带有普遍性的传存态势和流变现象,是《清初杂剧研究》在立论和视野上的显著特点。在论述清初杂剧的体制形态时,著者始终以元明杂剧为参照系,既总结了清初杂剧的文本特征,又钩稽出一些关于清初杂剧舞台演出的珍贵史料,指出清初杂剧也有不少严守曲牌联套,盛演于歌坛剧场,廓清了清杂剧都属于案头之作的认知迷雾。对清初杂剧题材的归纳和主题的概括,著者立足于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阐述了它的题材生成态势、主题表现倾向及其时代、历史原因。著者还对清初众多杂剧作家的身份、才艺、地域、心态和人格作了具体的分析。此著从雅俗消长递变的角度对清初杂剧的文人化倾向进行了独特的追究,从而把清初杂剧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社会审美效应的变易联系起来,认为杂剧始终处在雅俗的转捩点上,雅俗转捩制约着杂剧风格的变化。这些认识都是著者在通盘考察清初杂剧的生存状态、细致研读清初杂剧作品的前提下得出的,体现了著者注重理论建构与实证考辨、崇尚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的学术品质和和严谨学风。(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