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银联江苏分公司总经理耿静良谈银行卡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2:26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银行卡作为近些年产生并蓬勃发展的电子化货币,与城市文化看似毫无瓜葛,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名城会召开之际,如何打造南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品牌?中国银联江苏分公司总经理耿静良昨天接受采访时,把银行卡推向了前台。

  电子货币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耿静良认为,银行卡作为现代电子货币的载体,是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产物。

  世界城市从农业城市到工业城市、从产业城市到信息城市,与此相呼应的是城市文化也得到迅猛发展。而货币从实物形态,发展到金属形态、纸质形态,直到以银行卡为代表的电子形态的变迁,折射了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发展轨迹,货币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

  “包括银行卡在内的货币历史文化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与城市历史文化相伴而行。而以银行卡为主体的支付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银行卡的出现,使电子货币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减少现金流通、规范经济秩序和方便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共工程。通过一项对全球50个银行卡产业相对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刷卡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每增加10%,便能带动GDP增长0.5%。银行卡充实了城市文化“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为城市传统产业包括文化产业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服务支持,同时为城市产业资本提供了全方位的市场机会,推动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为城市文化充实了更具时代特色的内容。”耿静良说。

  银行卡支付为普通商业流通领域解决的是现金流问题,尤其是减轻了现金收银的压力。在新的连锁商业业态中,银行卡支付还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流问题,如借助中国银联的清算网络,企业可以实现全国乃至全球销售资金在同一时点的归集。

  银行卡支付正在加紧对生产批发等更多传统行业渗透,争取成为都市产业链中的重要支持服务型产业。伊利集团就是利用银联网络提升其物流配送效率和资金效率的典范,南京的几家生产型企业也正与银联洽谈。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同样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如媒体宣传、广告策划等行业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不断为城市文化添加新的时代内容。城市文化的经济化倾向不断突破传统观念,产生了新媒体产业、创意产业、数字电视产业、版权产业等等新产业。银行卡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形成了从设备制造、技术开发、平台提供到终端布放、人员培训和收单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为城市产业资本提供了可能的进入领域和市场机会,进而为城市文化产业的大家庭不断推出新的成员。

  城市文化包含着支付文化银行卡所引领的支付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高品位的都市银行卡支付文化也是每个城市共同追求的目标。

  银行卡所代表的是一种消费文化。使用银行卡进行结算和消费,体现了人们对电子数据的接受和信赖,体现的是人们对时尚生活方式的认同和追求。持卡人是随着银行卡产业发展而形成的特定群体,其思维方式、心理需求具有群体的一致性,并产生归属感,发挥影响力。同时,随着信用消费的不断深入人心,银行卡还渗透并改造着人们的消费文化。从银行卡产业的供应方角度看,银行卡组织、各发卡银行、收单机构以及其他相关参与方,始终致力于推动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塑造高品位的都市银行卡支付文化,中国银联作为银行卡组织,更是对此责无旁贷。

  中国银联推进银行卡产业耿静良表示,中国银联始终注重受理市场环境的建设。这项工作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商户受理银行卡,更多行业分享银行卡支付带来的价值,更多的持卡人感受银行卡支付带来的便利。这几年,江苏刷卡量增长很快,2005年全省刷卡总量301亿元,2006年估计超过630亿元。预计到2008年,全省刷卡消费量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由2005年的不到10%提升到20%。中国银联积极投身创新支付产品的开发,这些支付工具正在或即将改变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比如,持卡人通过任意一张银行卡与手机的绑定,按照语音提示实现手机话费、水电气等费用的缴纳;通过身边一台带刷卡槽的固定电话,实现各种公用事业费用的缴纳、信用卡还款以及各种购物支付……

  近年来,中国银联正在推进民族品牌银行卡的普及和受理网络的国际化,与此相配套的是持卡人服务体系建设。银联标准卡持卡人将在全球范围内享受商旅预订、消费折让、紧急挂失、紧急救援等服务。此前,作为持卡人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银联华彩俱乐部已经在江苏正式成立。

  通讯员朱小华南京日报记者王玥

  (编辑三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