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到法院告法院”为什么成了笑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3:18 新京报

  陕西省礼泉县一家印刷厂接下了为该县法院印刷传票、拘留证等司法文书的活儿,结果法院欠了印刷费,过了5年还不还,债权人在讨要无望后,想到了通过打官司来追回法院所欠债务。但是,礼泉县人民法院对于债权人提出的诉讼拒不立案。主管立案的副院长李选锋还告诉债权人:“到法院告法院简直就是笑话。”(据9月27日《华商报》)李副院长的这个结论,肯定不是依据“逻辑”,而是依据“经验”。我们可以推测,大概在李副院长有限的司法实践经验之中,还没有碰上过“到法院告法院”的事。这里面又有两种可能,一是法院

确实恪守法律,没什么可被告上法院的事;二是法院有违法或违约行为,但相关当事人迫于法院司掌审判大权的地位,都放弃了“到法院告法院”。因为他们觉得,即便到法院告了法院,也不会产生比非讼解决更有利的结果。从礼泉县法院欠债5年不还的情况来观察,我倾向于相信李副院长的“经验”更多的是指后者。

  当然,从应然上说,法院的确不应成为民事被告。但法院会不会成为民事被告,取决于实然层面的法院组织体系,而不在什么理论分析或他国的实践。为什么法院在中国会成为民事纠纷的主体,因为我国现时之法院不但持司法权柄,也坐拥司法行政权之实。

  大多数的法院均设有后勤、装备、基建等显属司法行政的内设部门,这些部门的主要活动就是与社会上的平等主体发生民事关系。我们很难保证法院在盖大楼的过程中,绝对不会与材料商或承建方发生任何纠纷;我们也难以保证法院在外面欠了债就会及时还款。

  当法院作为一个民事主体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法院也就难免会成为被告。

  当然,“到法院告法院”有个程序上的难题,那就是“自己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从古老的自然法时代流传至今的这一原则,仍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遵循,中国亦不例外。

  印刷厂选择到礼泉县法院去告礼泉县法院,确实不妥。但印刷厂能到哪儿去告礼泉县法院呢?根据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立案管辖原则,法院欠债不还,是个合同纠纷,理应到合同履行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根据回避的规定,礼泉县法院又不能审理自己作为被告的官司,在程序上,只能报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

  而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让法院不成为民事被告,这就需要把法院还原为一个单纯的审判机构。这个“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本不应该自己来盖大楼,不应该自己来印文书,也不应该自己来买电脑。把行政的交给行政,把社会的还给社会,法院才能避免成为民事被告的尴尬。

  □王琳(海南学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