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遇真宫保护纪实(特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3:4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遇真宫保护纪实(特稿)
遇真宫大殿残迹●世界文化遗产面临水淹

  1994年随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遇真宫,如今正面临着如何避免被水淹没的考验。

  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北麓的遇真宫,是武当山“九宫九观”之一。据文献记载

,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在此结庵修炼,名曰“会仙馆”。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敕建遇真宫,五年后竣工。

  遇真宫主体由中宫、西宫和东宫构成西宫与东宫的地面建筑已经毁坏。现存的宫门、宫墙、龙虎殿、真仙殿残迹、配殿等地面建筑,多属中轴线祭祀区(中宫)的主体建筑。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中线水源。随着水库大坝的加高以及蓄水位的提高,将会淹没湖北省十堰市下辖的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等一些地方。遇真宫因地势较低,处于淹没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说。

  “我站的这个地方,将来会全部淹没在水中。”武当山遇真宫村一位菜农说。在距他不到500米的地方,即是遇真宫的外宫墙。

  据介绍,遇真宫宫墙原周长697米。但由于遇真宫的东宫和西宫的地面建筑已毁,而文献记载又不详,因此,只有对遇真宫进行全面的科学勘探、发掘,才能为保护工程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重要的文物保护项目之一,必须使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对遇真宫保护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孟华平说。

  ●筑堤围堰为首选方案

  在保护遇真宫的共识下,《遇真宫保护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出炉,其中提出了3种保护方案,即“就地抬高保护”、“筑堤围堰”和“异地搬迁”。

  “如果采取就地抬高保护,工程规模太大,技术保障上可能有问题。”孟华平说,“而采用异地搬迁保护,地上的建筑把握大一些,但原建筑界面之下的堆积,现在并不清楚,把握起来有困难。”

  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遇真宫进行了9000平方米的考古清理和重点部位的解剖。遇真宫宫墙内的西宫区域经过清理发掘,已经比较完整地揭示出西宫的建筑遗迹概貌:房址、水井、道路、排水沟……并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

  “现在,西宫建筑的布局、特点与内容基本明确了。”孟华平说,“通过考古发掘,证明在原地筑堤围堰进行保护是可行的。”

  近日,国家文物局已原则同意采取工程防护的思路对遇真宫进行保护。湖北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计划围堰的规格为中等偏大。

  ●保护与研究齐头并进

  走进遇真宫考古挖掘现场,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技术人员正在绘制遇真宫的平面图。

  “随着考古工作的延续,遇真宫的真相将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对遇真宫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也越来越有把握了。”孟华平说。

  据湖北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遇真宫防护工程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根据防护工程的设计,还将组织考古发掘单位开展调查、勘探,为围堤的具体选址和下一阶段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对遇真宫的发掘保护,也促进了对其学术价值进行研究。孟华平透露,目前,西宫内的出土遗物包括铜器、石器、陶器、铁器在内的110多件珍贵文物中,既有生活用的钱币、茶具、砚台等,也有铜镏金真武大帝、铜灵官像、陶神像等,还有大量的建筑构件。时段从明代延续到清代。南宫墙外发现的遗迹有排水沟、神道、金水桥等。

  “对遇真宫西宫的发掘整理提供了研究武当山古建筑历史的具体实例,填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孟华平说,“遇真宫乃明成祖为道士张三丰所敕建,系统发掘遇真宫有利于深入研究当时的道教文化。”

本报记者 赵晓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