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本报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读者支招防范医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4:10 大众网-生活日报

  生活日报9月27日讯(记者高俊峰)本报记者暗访揭医托行骗全过程的报道(详见本报9月26日A6版《你带多少钱他就卖多少药》)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两天来众多读者通过电话揭批了医托行骗的种种伎俩,希望借助本报告知就医者加以防范。

  “我在文化路上的小店有一部公话,经常有医托进来打电话,告诉对方又一个病人去看病了,包括病人的年龄多大、什么地方口音、治什么病。”经营者王先生告诉记者,医

托行骗主要针对来自农村的中老年就诊者,其中多为患慢性疾病反复治疗效果不佳,或者需要进行手术而患者不愿手术的。

  面对就诊者,现身说法是医托惯用的第一张面孔。他们通过各种感人的“患者故事”、“病愈历程”向患者推荐医院,“他们说两服药吃下去,病情马上减轻。”曾经遭遇医托的顾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正是听了这些上当的,“患上糖尿病非常痛苦,对于我们这些病人,遇到什么办法都想试试,现在终于明白了,医托专挑正规医院也难治的病宣传,他哪能治得了?就是为了骗钱。”

  借题发挥是医托惯用的第二张面孔。“医院挂号处和各诊室专家介绍宣传栏前是医托行骗的重点区域。”齐鲁医院心内科的一位护士告诉记者,这两处地方最适合医托借题发挥,“他会说‘专家号已经满了,你排不到的’、‘某专家出国了,你这病不能拖啊’,然后借机推荐所谓专家。”

  低价策略是医托惯用的第三张面孔。“很多人都在说就诊者太容易轻信医托,其实也该思考一下人们在大医院就医的种种困难。许多外地患者之所以被医托骗走,拿不出足够的钱接受正规治疗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在某省直单位工作的唐先生与记者联系时,以农村亲友看病受骗的经历讲述了自己对医托猖獗的看法。

  医托擅长应用的第四个伎俩就是真情战术。为了让就诊者上当,他们会热情地和患者打招呼,询问其病情,端茶倒水,甚至自己掏腰包打车送病人去医院,摆出完全为了就诊者的面目,以至于许多就诊者被骗后仍然感谢医托,甚至会第二次前往行骗的医疗机构就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