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互联网时代偷窥行为高发 戳开网络道德漏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8:17 新华网

  互联网时代偷窥行为高发,而且隐私界限模糊。与互联网伴生的很多新生事物没来得及被定性,互联网时代的法律和道德都亟待建设

  悄悄登陆恋人记录着个人隐私的博客;越过同事的肩膀,瞥一眼他私人邮件的内容;查看自己孩子的短信和邮件;得到女友的密码,偷偷登陆她的邮箱或者是QQ……这类行为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发生、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

  在当代生活中,很多人的行为看来像间谍——或者基于好奇心或者出于相互不信任,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偷窥。有人因此说,现在是一个人人都是窥视狂的年代。每个人偶尔都会从心底里萌发出偷窥的欲望,也有人大胆将其付诸于行动。当然,他们不该忘了,偷窥别人的同时也可能被别人偷窥。

  这是一个隐私界限模糊的时代。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与互联网时代伴生的很多新生事物没来得及被定性,关于什么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界限有时是模糊的。如何建设网络时代的法律和道德,是摆在大众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个人空间难避他人耳目

  性格直爽的小雨在一家信息公司工作。上班时间,她经常通过QQ和朋友们联络。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谈论的话题自然是办公室沉闷无聊的气氛和强大的工作压力,有时候还不忘调侃、“口伐”上司几句。有一天,小雨突然被经理叫进了办公室,当她看到经理手中拿着的是打印出的自己的聊天记录时,一下子愣住了。原来为了防止内部信息外漏,公司一直在使用某种程序对所有员工的电脑进行监控,小雨背地里的口无遮拦之语也被记录下来。看到经理一脸阴森的表情,小雨知道自己的饭碗保不住了。她质问,公司怎能用如此手段窥视员工的隐私?但是经理振振有辞,强调法律并没规定不能用软件查看员工的聊天记录。小雨无语了,只能收拾东西,默默地离开这家公司。

  今年4月,一款名为“MSNChatMonitor&Sniffer”的软件制造的“MSN偷窥门事件”,让众多MSN用户绷紧了神经。据了解,普通人使用该软件,不仅可以轻松看到局域网内部所有MSN用户的MSN地址,而且能够窥视到其中的聊天内容,整个过程无需网管的协助。这个产自美国的“舶来品”本为收费软件,不过,国内的一些“高手”已将其破解汉化,制作成免费中文版,让其肆意在国内互联网上流传。登陆中国互联网的最初3个月时间里,该软件的下载量就超过3万。很多下载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还有可能触犯法律。

  二人世界:偷窥高发地带

  在报社工作的小张有一个小自己一岁正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的男友。男友俊朗的外表、过人的能力引来不少女生的倾慕。虽然二人已交往多年,男友专一重情,但她还是放心不下,小张绞尽脑汁地猜出男友的QQ密码和邮箱口令,不时地全面检查。细心的男友发觉后没有震怒,只是更换了一下,没想到,又被她侥幸猜中了。小张承认自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偷窥欲,她说“虽然我也知道没什么,但是看了才觉得放心。”她承认自己的行为不妥,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不道德的偷窥行为。

  今年上半年曾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的的“魔兽铜须事件”:一位丈夫未经妻子同意偷看了其上网聊天的记录,发现妻子竟然与同玩《魔兽世界》的网友“铜须”有染。一怒之下,丈夫将事情公布到网上。虽然也有网友对丈夫侵犯妻子隐私的做法有疑义,但是却淹没在网友对“铜须”的一片谴责声中。

  记者发现,如今在互联网上,关于偷看情侣聊天记录的帖子广泛散布于各个论坛。其中一篇的作者在文章中自述破解了丈夫的QQ密码之后,偷看到丈夫与网友的聊天记录,致使一段婚外情浮出水面,二人的婚姻也走向了终点。在这篇文章400多条回帖中,如何破解QQ密码竟然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很多人希望得到破解密码的方法,30多位回帖者更是坦言自己曾经破解过伴侣的QQ密码。

  夫妻和恋人之间,偷窥对方的网络聊天记录、电子信件是否合乎道德?虽然很多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合适,但也有人说,夫妻存在着秘密就是感情出轨的先兆,有人甚至宣称:“即使违背道德去偷窥,也比对方提走了银行账户上的所有存款准备离婚而自己一无所知好!”

  家长监视孩子天经地义?

  偷窥不仅是恋人们防范对方出轨的手段,也成为家长监控孩子的方式。去年,美国一家机构对1100位家长进行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家长或者使用偷窥软件监视孩子在网上的举动,或者使用某种过滤软件将一些自认为儿童不宜的网站屏蔽。现在很多中国家长也开始采用类似做法。

  有些家长认为用“偷窥”来形容他们监视孩子上网的行为有些言过其词。在他们看来,家长的监视也有基本的原则,而且在孩子们的预料之中。孩子们知道家长可能随时会进入自己的博客,或者察看自己的聊天记录。而偷窥则是在孩子毫不知情,无法预料的情况下暗地里进行的不光彩举动。接受采访的大部分人说不清楚究竟什么程度的监视才是合适的,但是很多家长认为,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检查孩子的思想言行不仅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义务。家长们承认监视本身暗示着一种不信任,但是他们觉得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们的自觉性。但也有人认为窥视孩子的网上行为同偷看日记一样不道德。(特约记者 赵岩)

  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随着搜索引擎功能的不断增强,博客、论坛的日益普及,自由、开放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最大的集散地,也是窥视个人隐私的最佳场所。对于网上的偷窥行为,天涯社区时尚资讯版版主春水伊人认为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道德边际和法律边际在哪里。她说,在论坛中有一些网友,他们很少上线,在静默中关注着别人身上发生的故事,这也算是一种窥视,但是他们的行为并没有对别人造成不良影响;而一些人采用不道德的手段窃取他人隐私,甚至将其在互联网上散布,但这种行为是否违法,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

  对于互联时代的网络道德和法律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郭星华认为:“重视个人隐私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但是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保护个人隐私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虽然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但是人与人的交往也趋于表层化。这种无形之中产生的距离使某些人的偷窥欲得到刺激,无限膨胀。”郭教授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在司法中加强对损害他人的偷窥行为的处罚。

  但目前,我国的法律还没有对隐私权作明确的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姚欢庆副教授认为,在个人数据资料保护方面立法很有必要。姚欢庆说:“我国应在法律中明确个人数据作为隐私的一部分,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进行刺探、搜集、利用等行为。”据姚欢庆教授介绍,美国的法律中规定只要本人没有明确反对,个人数据就可以公开使用;而欧盟法律中规定只要本人没有明确同意,个人数据就不可以公开使用。受我国法律体系和民法传统的影响,国内的司法实践始终采用欧盟法律的判断标准,因此相关立法也应该与之相符。

  对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灰色地带”,姚教授进一步指出:“任何概念都有不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法律只能规范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比如,有些数据不被看作隐私,但是公开之后对个人有一定负面影响,这种行为只能从道德上谴责。”姚教授说:“毕竟,法律是让人不做坏人,道德才能让人成为一个好人。”

  那么,如果自己的隐私权通过虚拟空间受到侵害,受害人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据姚欢庆副教授介绍,隐私权在性质上属于人格权,一般很难证明侵犯隐私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过可以就精神损害进行索赔。只要受害人掌握充足的证据,完全可以将侵犯人及公布隐私内容的网络公司告上法庭,用法律讨回公道。(特约记者 赵岩)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010—63073377,转载稿费50元/千字,稿费请寄: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财务收,邮编:100803)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