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哉,中国黔菜——从“习酒杯金牌黔菜”电视大赛说开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8:32 贵州都市报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上说的这句话,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人,谁都离不开饮食,但,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知味”的饮食审美境界。

  以往,每当论及中国的菜系,很多人总会对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这“八大菜系”津津乐道,似乎除此而外,其他地方菜系不过是“旁门左道,小吃一碟”,难登中国饮食文化的大雅之堂。

  然而,最近看过由茅台集团习酒公司冠名,有贵州省商务厅、贵州电视台以及相关行业单位参与创办的“习酒杯金牌黔菜”电视大赛活动后,方知小看地方菜系的观念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误读”。同时,也对“黔菜”唤醒了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审美感受———贵州,不光是山美、水美、风情美,就连饮食(吃的、喝的)也是如此“不定一尊,不拘一格”,多姿多彩,蕴涵着大度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何谓“黔菜”?省内有研究者说,“海派性和百姓菜的大众市场属性,加上贵州这一方水土历练出来的以酸、辣、野为特征的民族个性和特色,就是中国黔菜。”如是定位,确实颇有韵味。

  譬如说:酸,民谣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俚喻,于是,就有了中国八大著名腌菜之一的“独山盐酸”,有了热气升腾、香辣可口的“凯里酸汤鱼火锅”。再说野,且不说其他物产,单讲那道凉拌生吃,或佐以腊肉、鲜肉丝烹饪的“折耳根”(鱼腥草)特色菜,就每每让许多人(包括相当多的外地人)视为“原生态”的山珍,百食而不厌。至于讲到辣,就更是凸显“无辣不成菜”的千姿百态……这似乎应验了晋代张华在《博物志》里说的那句话———“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燥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因此,人们大可不必为一些“黔菜”的形、色、香、味之“土”或“怪”而自惭。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而这三个“不同”的来源,从历史发展与文化积累的角度来分析,除了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物产等方面具有迥然不同的差异之外,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与风土人性等饮食文化的构成,则是一个不可轻视的要素。“黔菜”与众不同的特色,其形成与发展,正是植根于“山野”与“古朴”这一贵州文化的风貌上。

  众所周知,贵州,是中国少见的移民大省之一,早从“夜郎”时期开始,就是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移民迁徒地。历史上,大量移民进入贵州,必然随之带来各自不同的本土生活习俗与风情文化,并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推动着贵州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促使贵州包含文化的深刻嬗变。

  记得有位贵州史学专家曾这样阐释贵州文化的特色:“近川者似种,近楚者似楚,近粤者似粤,近滇者近滇;但又非川、非楚、非粤、非滇,有些不可名状……也许,‘杂’就是贵州文化的物质依然保存。彼此间的渗透、交融是有的,但‘同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同化’,尽管共性逐渐增多,而个性仍很鲜明。”这,或话正是“黔菜”文化研究者谓之具有“海派”品位风格的根据吧!

  常言道:菜借酒添香,酒借菜传神。享有中国名优传统白酒美誉的“习酒”,着眼于贵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担纲创举,展示和弘扬“黔菜”文化的审美价值,这在贵州饮食文化的发展史页上,不失为令人赞叹的“神来之笔”!作者:管健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