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银蟾光满” 不忘饮食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09:24 南方日报

  专题

  时下正是国庆中秋双节前夕,对于中秋景象的描述,古人曾有“银蟾光满”的形容,这是因为中国古代中常文化用蟾蜍来代表月亮。而在今年这个中秋前夕,蟾蜍似乎特别惹人关注,不过其缘由和月亮、中秋都没关系,而是因为出现在华南地区的食蟾蜍中毒事件。

  错把蟾蜍当青蛙

  据报道,这起蟾蜍中毒事件发生在我省的顺德市。本月中旬,当地一家五口在进食蟾蜍后发生集体中毒被送进医院,结果造成一人救治无效死亡、其余四人处于中毒状态,医护人员发现,他们都是蟾蜍身上的毒素所引起的中毒。据有关方面透露,事件缘起是这户人家的家庭主妇从市场上买来一些“田鸡”,然后自行剥皮处理后,连同内脏一起下锅烹煮,食后即引发惨剧。事实上,这些田鸡正是俗称“癞蛤蟆”的蟾蜍,因形似俗称“田鸡”的青蛙而被误食,结果导致中毒事件的发生。

  记者了解到,关于蟾蜍中毒事件一直都在民间出现,甚至近半年内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好几例相似事件出现。据有关方面的消息,海南昌江县9月中旬也有一男孩吃蟾蜍中毒身亡。近半年来,海南省已有三人死于同样原因。

  吃蟾蜍能清热解毒?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包括佛山在内的省内很多地区都发布了蟾蜍禁食警告,要求各餐饮单位不得供应蟾蜍,并提醒市民购买食用蛙类时要辨清青蛙与蟾蜍。但是记者发现,好吃的老广们依然没有放弃对这种美食的偏好,一些蟾蜍专卖店生意依然火爆,食客络绎不绝。记者了解到,这些市民之所以“大无畏”的理由是,吃了那么多年,身边并没有发现什么人出现中毒,甚至有人以蟾蜍是传统中药为理由,认为吃蟾蜍不但没有危险,还有补益身体作用。另一个比较盛行的说法是,蟾蜍有清热作用,多吃能消除面上那些令人讨厌的小痘痘,于是乎,外表看似丑陋的蟾蜍却成了不少爱美女士的“庞物”。

  就此,记者向专家进行求证。广东省中医院药房楼步青中药师告诉记者,蟾蜍身上的一些成分确实能入药,其身上储藏毒液,可被提炼出制成中药“蟾酥”。

  据了解,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多种功效,可治疗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中药经典《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蟾酥治发背疔疮,一切恶肿”。而含有蟾酥的中成药更有很多种,在我国家喻户晓的中成药六神丸,以及其他成药如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成分。日本也有以蟾酥为原料生产的药物救生丹。

  以毒攻毒要限量

  但是,中医药专家认为,蟾酥是名贵中药,但并不是说可以随意服用。在不少中药书籍中,都非常明确地指出蟾酥具有剧毒,要经过配伍谨慎使用,使用时也只是微量。楼药师说,蟾酥确实有解毒作用,但“以毒攻毒”,其有效的药物应用量被要求控制在每次0.015克-0.03克之间,如果超过这一范围即有造成中毒危险,且成药前的蟾酥要经过白酒炮制的制作过程,以减小其毒性。蟾蜍的耳后、皮下是最易提取蟾酥的地方,所以这些部位的毒性也比较强。

  曾有研究显示,蟾蜍毒性相当大,其药物有效含量高达到6%。不但如此,楼药师说,蟾酥是一种神经毒性物质,并不能通过盐水或者油浸泡后滤出,所以在宰杀烹饪蟾蜍过程,皮下毒腺一旦不慎被割破,毒汁容易流入蟾蜍肉里。此外,蟾蜍内脏等也存在一定毒性,切勿盲目食用。

  宰杀烹饪方法不得当的蟾蜍被食用后,人体便会出现中毒甚至死亡。蟾蜍中毒症状主要表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还会导致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所以,有关专家提醒广大食客,平时尤其是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佳节,放假的市民虽有足够时间猎奇美食,但最好还是远离蟾蜍,以免发生中毒事件。此外,一些食品市场有售卖的由蟾蜍制作成的一种拳头大小、被压得扁扁的、熏得黄黄的干品,也需要重点提防。专家提醒,对蟾蜍毒性,不同人的反应可能不同,如一些成年人吃了可能没事,或者反应不大,没留意出现微麻的中毒迹象,但如果给孩子吃,却有可能使敏感性高的孩子出现严重中毒。

  相关链接

  另外两种需高度警惕的美食诱惑

  毒蛇:看到“生猛”二字,广东人的味蕾就很容易被挑动。加上“秋风起,三蛇肥”,眼下正是广东人吃蛇的季节,不能不提好吃族喜欢吃毒蛇的习惯。关于毒蛇,暂不提屡见不鲜的厨师被毒蛇所伤事件,光从食品卫生的角度看,毒蛇本身就是多种病菌病毒的携带者,尤其是野生毒蛇,食用前没有经过任何检疫,因此极可能因宰杀烹饪不当或者因自身毒性而引起中毒、感染等情况。此外,本地市民多有生吃蛇胆和生饮蛇血的不良习惯,认为可祛除风湿和治疗皮肤病,事实上蛇血蛇胆中含有多种毒素和寄生虫,可引起急性中毒及肝脏损害等多种疾病,不宜生吃。

  河豚:“拼死吃河豚”,河豚似乎等于危险加美味,而这种危险又加强了人们对这种美食的新鲜刺激感。河豚的毒性源自它体内的一种生物碱,即河豚毒素,这种毒素能使人神经麻痹,最终导致死亡。河豚毒素的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余倍。0.05克的河豚毒,就可以使1公斤的小狗在极短时间内死亡。但若想除去河豚中的毒素却很不容易,220℃的高温才有分解的可能,盐腌或日晒都不能破坏。和蟾蜍毒略有相似,河豚毒素也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这种毒素制成针剂可取代化学药物和中草药用于戒毒,其河豚毒素的镇痛效用据说是吗啡的3000倍,且不会使患者上瘾。

  本报记者陈佳利

  图:

  绘图:陈健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