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绘宏图世瞩目南阳得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10:18 大河网-大河报

  

绘宏图世瞩目南阳得机遇
移民特写

  盼望着,盼望着

  要搬新家了

  9月22日,夕阳西下。走进淅川县九重镇桦栎扒村,两米多宽的村村通水泥路曲曲折折地通向村中央。泥巴墙、青灰瓦,参差不齐的低矮房屋,次第排开。很难相信,即将搬迁的移民原来都住在这样破旧的屋子里。

  但走进移民家中,却见院落中停放着摩托车、拖拉机。屋子里的彩色电视机正播放着戏曲。丰收的玉米、芝麻、花生,堆成堆,垛成垛。

  陪同记者采访的九重镇党委办公室主任杨金锋告诉记者,“村民们的房屋破败,并不是因为他们收入低、家里穷,建不起房屋,而是自从1990年上面来人做了丹江口库区淹没实物调查后,村里的群众就不再建新房了。老百姓怕建房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增加移民负担。”

  正在收芝麻的村民赵九州说,他今年59岁,1960年修建丹江口水库大坝时,他所在的香花镇李官桥成了一片汪洋,他迁移到了香花镇王沟村。但到此不久,王沟村也成了汪洋。他和几户人家一起搬迁到了九重镇桦栎扒村。可现在的桦栎扒村也将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再次成为汪洋。记者问赵九州对再次移民有什么想法?赵九州爽朗地回答:“我早就盼望着搬迁了!”他说,现在国家富强了,百姓也富裕了,如今的搬迁可不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搬迁了。那个时候,到了新的地方,都得向亲戚朋友借宿。记者问赵九州是否知道9月1日起实施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赵九州喜滋滋地说:“知道知道!俺移民的生活有保障!南水北调是国家的大事,移民搬迁是响应国家的号召,老百姓都很拥护。“

  ■事件旁白

  据南阳中线办负责人说,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于1958年动工兴建,1973年建成蓄水。初期工程南阳市淹没面积362平方公里。搬迁人口20.2万人,各项淹没实物损失折合时价7.4亿元。南阳市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移民安置工作,自1959年开始,到1978年基本结束,历时20年,迁青海2.2万人,迁湖北6.9万人,迁邓州1.5万人,在淅川后靠安置9.6万人。由于人口增长和返迁回流等原因,到2004年,南阳丹江口库区移民达20.28万人。丹江口大坝加高将淹没河南、湖北两省5个县(市、区)48个乡镇,需安置移民30多万人,其中南阳市需要搬迁安置16万多人。许昌市、平顶山、郑州市、漯河市、新乡市等5个市共安置6万人。

  重大发现

  一些“宝贝”将永久淹没更多文物会露出

  文物价值及数量超过三峡工程

  “与三峡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相比,南水北调工程中所涉及的文物,无论从价值还是数量,都将远远超过三峡工程。”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河南是文物大省,从丹江口水库到整个调水渠河南段,文物丰富,文物遗存多,面积大。河南段的文物抢救不了、保护不好,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无法开展。”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东线工程已相继开工建设。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纵贯中原腹地,穿越区域是我国古代人类世代居住地区,其中,中线工程总干渠连接着夏文化、商文化,楚文化、燕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是古人类生活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区和总干渠渠线文物遗存十分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在丹江口水库二期工程淹没区,仅已知的需要抢救保护和发掘的文物点就有200多处,据估计,170米水位淹没区内的古墓有近万座;工程一旦开工,水库正常蓄水位将从现在的157米提高到170米,淹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约370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从远古的人类化石遗址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部分古建筑群等珍贵文物所在地都将被永久淹没。

  据淅川县文物局长凌飞讲,丹江口库区遗址、墓葬涉及新石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众多时(朝)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期工程以来,他们已发掘古化石点14处、古遗址24处、古城址14处、古建筑33处、古墓葬32处,出土文物3万多件。其中,下寺“令君子庚”墓是河南省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铜禁、王子午鼎、石排箫、编钟等文物均是国家的稀世珍宝,长篇铭文是历史文献的印证;铜禁用“失蜡法”铸造,目前是我国仅有的一件;出土的9件编钟,经鉴定是我国出土编钟中音质最佳的一套;此石排箫是我国首次发现年代最早的石排箫。下寺楚国墓群是淅川发现最大的一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群,该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水北调二期工程实施之后,经有关部门初步调查,在南阳辖区已发现文物点184个,其中库区发现文物点共161个。

  据河南省文物局的同志讲,目前河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已取得了重大收获。截至目前,先期开工的荥阳市薛村遗址、娘娘寨遗址等多处控制性文物保护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发掘实际面积有4万多平方米。河南所发掘的这些文物点一是时间跨度长,文化内涵丰富,二是出土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绝大多数文物点的揭露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三是学术价值重大,为深入了解中原地区古代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批重要实物资料。

  库区更多文物将“水落石出”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讲:“2007年,由于丹江口大坝工程的需要,丹江口水库水位将下降到123米。这意味着过去许多被水淹没的珍贵文物将‘水落石出’。”而主要抢救发掘的地方则是太子山的太子墓。这里有3000多座墓葬,都是考古价值极高的大中型墓葬。另外,价值较高的还有唐代、宋代的塔林,当时都没有来得及发掘搬迁,大坝蓄水后将其淹没了,这些唐宋时期的古塔,都沉入库底。

  对于库区水位降落后可能出现的文物保护情况,当地文物管理部门非常担忧,他们呼吁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做好安全保护工作,以防止文物流失。

  各方建言

  南水北调工程将会给南阳带来更多机遇

  按世遗标准建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其文化品位,应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来建设。”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日前莅临南阳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提出的这一宏伟建议已引起不少文物专家的赞同。南水北调工程是水利工程史上的一次壮举,无论是工程规模还是设计与施工的水平,在世界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都将留下宝贵的财富,因此,南水北调工程本身今后也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单霁翔认为从现在起就应该有这样的远见,也应该有这样的标准和追求。

  应建渠首博物馆展示文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南阳将有可能比较系统地发掘出一批包括古人类、古生物在内的华夏文明发展史系列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国的瑰宝,应该将其完整地展示出来。因此,像修建三峡博物馆一样,在渠首或干渠沿线适当地修建一个南阳南水北调渠首博物馆,让这些灿烂的中华瑰宝与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相映生辉。”淅川县文物局长凌飞说。

  发挥优势构建文化长廊

  据南阳市南水北调办公室有关领导讲,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期间,南阳将构建南水北调文化长廊。其目的是发挥沿线干渠出土的文物及遗址的优势,建立遗址展示基地和遗址博物馆,与沿线干渠附近各旅游景点,组成具有南阳特色的旅游线路。

  相关链接

  恢宏工程本报见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本报报道回顾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本报有关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河南段)的报道多达30余篇(不包括新闻图片),4万多字。报道内容涉及工程进展、投资基金、文物保护、移民工作、工程建设者等南水北调工程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该工程进入实施阶段以来,本报组织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行(河南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考古抢救性发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移民等大型系列报道。]

  本报部分报道篇目

  ★2001年11月16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半数以上投资在河南省》

  ★2003年6月5日A03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0月开工》

  ★2003年6月13日《南水北调隧洞且慢过黄河专家百姓质疑穿黄方案》★2004年11月2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确认文物点341处》

  ★2005年6月5日A03版《南水北调中线“穿黄”气贯大河》

  ★2006年5月8日A06版《2000多名建设者奋战在南水北调穿黄工地上》★2005年5月17日A16版《南水北调河南17万人搬迁郑州接收移民17500人》

  ★2005年9月26日A16版《南水北调工程在即文保经费仍未到位为抢时间筹钱借资钱虽缺,河南文保不能等》

  ★2005年9月27日A04版《河南:六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2006年4月18日A22版《南水北调37家文物单位会战河南抢救“千年历史”》★2006年9月25日A22版《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进展顺利七十八处文物点考古成果斐然》★2006年9月26日A23版《考古发掘和穿黄工程演绎“二重唱”》(房琳辑)本版文图首席记者郭启朝(除署名外)

  如今的丹江口大坝面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