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注创新人才培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12:03 青年时讯

  闵维方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培养创业型、创新型的人才。首先要培养创业精神,使学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有自信心,敢于承担风险

  ■要营造一种创业的环境,一个是政策环境,一个是舆论环境,要为大学生创业提

供相应的条件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说:“大学要主动调整学科结构。很多学校追求高层次,大专、大本培养研究生;上硕士的,又要上博士,而没有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有层次、结构问题。”

  再有就是区域结构的调整。闵维方觉得现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有一个很大的区域结构方面的问题,就是在东部沿海城市,北京、上海、广东这些地方云集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生,但是在广阔的西部和中部,他们需要大批的毕业生,但是去那边的毕业生相对还是比较少的。应该制定一种政策框架,有利于区域结构的调整。这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非常重要。

  闵维方认为,除此之外还要增加毕业生的灵活性、适应性:“比如我们和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比,他们的学生没有我们的学生学得深和扎实,但是知识面比较宽,比较灵活。在知识的更新和变化越来越快的今天,斯坦福要求学生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第三个方面,就是培养创业型、创新型的人才。首先要培养创业精神,使学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有自信心,敢于承担风险;另外要营造一种创业的环境,一个是政策环境,一个是舆论环境,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条件。”

  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在学校增多、学生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中国高等教育不能搞成千校一面,学生的培养也不能搞成万人一面。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这就需要我们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多样化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创新可能是当今中国社会和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钟秉林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谈了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我认为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6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第二个观点,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一个年轻人的大学生活,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但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与基础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发展环境有密切关系,而且创新成果往往是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在工作实践中显现出来的——要接受社会检验。因此,大学、中小学、政府、社会、家庭要明确各自在创新人才培养成长中的职责,形成合力,为创新人才的产生创造条件。

  第三个观点,坚持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在学校增多、学生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中国高等教育不能搞成千校一面,学生的培养也不能搞成万人一面。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这就需要我们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多样化。创新人才既包括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也包括高职层次、本科层次、硕士生、博士生层次。因此,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学科专业设置的优化调整和多样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同时还涉及教师队伍和培养环境。一所大学培养人才,校园氛围和文化精神的熏陶非常重要,对大学生的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进行多样化的改革,要努力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仅仅重视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

  ■人才的创新性不仅取决于其良好的思维能力,还取决于健全的创新人格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仅仅重视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拓工作新局面的人才。人才的创新性不仅取决于其良好的思维能力,还取决于健全的创新人格。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创新人格的养成。

  纪校长就这个问题展开谈了以下五点:一、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二、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这就需要我们有问题眼光、国际眼光、综合眼光。三、培养学生严谨求真、勤奋踏实的学术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四、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五、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郝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实现课程的创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郝平认为:创新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功能已不仅仅是发现、传播和应用知识,而且成为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和知识创新的源泉。大学中有一大批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使得大学最有可能实现创新和发明,并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最重要的使命。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任务。实现大学创新,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国家还须加大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的财政投入。

  郝平介绍,“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归根结底是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之外,我们还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对专业和课程进行调整,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实现课程的创新。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能仅仅是语言翻译方面的专家,更要在此基础上成为对象国研究和区域研究的专家,成为外语精湛、专业突出、素质高的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大学意义重大。大学如果能真正培养出品学兼优、素质全面,有儒雅之气和君子之风的创新型人才,那么这样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将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不仅可以消除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还会以他们的优秀品格,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

  ■大学进行创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社会心态浮躁,缺乏诚信,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一大问题。弄虚作假,不讲诚信,是创新的大敌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说:“大学是创新的重要园地。诺贝尔奖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告诉我,90%的诺贝尔奖物理奖获得者都出自大学,而非科研院所。我问他,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他讲了两条理由:一、大学是一池活水。一批又一批学生来了,又走了。一池活水对于创新至关重要,人的思想受的禁锢少,总能不断地去发现新的东西。二、大学里有着学术的自由,不像科研院所,等级森严。有些好思想,如果领导不注意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很难冒出来。丁肇中教授的这两条理由是很有道理的,这说明我们大学进行创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吴建民认为,要推动创新,必须从今天中国现实出发。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导面是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然而我们也看到,社会心态浮躁,缺乏诚信,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一大问题。弄虚作假,不讲诚信,是创新的大敌。

  吴建民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不久前,在英国的学生中进行民意测验: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多数学生回答是‘霍金’。这对我有很大的震动。如果今天向中国青年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不少人会说崇拜某个歌星或‘超女’”。英国的年轻人崇拜霍金,这是很了不起的。霍金我见过,讲话讲不了,坐着轮椅,脑袋也要靠在轮椅上,看起来是一个非常虚弱的人。然而,他在科学创新的道路上进行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却让人肃然起敬。这样的残疾人在科学上有重大发现,使我们这些健康的人汗颜。青年人崇拜霍金,说明青年人看到了霍金的精神;青年人崇拜霍金的后面,是对创新的追求和激情,让人看到了青年人的希望。”

  周其凤吉林大学校长

  ■作为大学校长,我有时候会感觉到现在大学的生存环境不是特别好,应该说我们的大学现在承载的压力非常大,我们的大学是在国家增加投入并不很大的情况下,或者是说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承载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的责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育生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大学生就业。

  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培育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怎样才是一个良好的生态?怎样的生态才是符合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认真考虑。作为大学校长,我有时候会感觉到现在大学的生存环境不是特别好,应该说我们的大学现在承载的压力非常大,我们的大学是在国家增加投入并不很大的情况下,或者是说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承载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的责任。我们经过努力达到20%的毛入学率,但是社会的要求更高。大学要克服一切困难,尽可能满足青年上大学的需要。我想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对大学的投入,包括对北大清华这两所学校的投入,跟国际一流大学相比,还是差得很远。但是我们的使命要求我们办好学校。我认为美国的强大首先在于它有一批而不是几所高水平的大学,是这些大学为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包括军事的进步,源源不断提供人才的支撑和科学技术的支撑。我们中国的大学理所当然也要承担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人才支撑和科学技术的支撑的重任。这是一种民族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这样做。但是,我们确实需要社会的理解,宽容和支持,帮助。”

  周其凤说自己对评估没有研究,但是总体来说,是要有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他认为各个学校也有各个学校内部间的生态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育生态,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大学生就业。这就如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社会对学生的需要也是各式各样的,并不需要统一模式的学生。

  周其凤说:“在一个学校里面,我也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格式化的一代。我希望根据学生的特性、特点来发展,在培养方案的设置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比如说我们实行学分制,三学期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选择课程,特别是跨学科的课程。同时,我们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我们有的创新实验室24小时开放,有什么创新的课题可以去申请,老师帮你,可以申请经费到开放的实验室做你的事情,效果也很好。”

  陈维嘉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学科专业,决定了其所培养的创新人才类型必然各有特色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维嘉表示:不同类型的大学和学科专业,决定了其所培养的创新人才类型必然各有特色。结合传媒业的行业特点,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着手这样几个方面:“我校学科应用性强,各类课题比较多,加上国际交流合作活跃、信息流畅,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较好的现实基础和可能性。以广告学院为例,部分高年级的优秀本科生就有机会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数学传播技术与媒体产业发展研究’等大型课题研究。同时,学校还把高层次学术活动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学生不但参加甚至参与组织在校内举行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我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很好的基础,打造了很多品牌工程,像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大讲堂、‘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竞赛、‘新奥特杯’科技大赛等,在全校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学校实行‘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支持计划’,以各类学术竞赛为契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好作用。我校与各省级和地市级电视台等传媒机构联合建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42个,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此外,针对我校学生比较活跃,敢闯敢拼的特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加大了对高年级学生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的力度,通过举办‘商学讲坛’、设立创业基金等方式,鼓励、支持、扶持、扶助大学生自主创业。”

  龚克天津大学校长

  ■现在创新的大敌就是浮躁和急功近利

  ■大学就是奠大学生的优良素质之基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认为:“创新型人才不完全是培养出来的,创新型的人才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多样化的人才,不是格式化的人才,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群中,都有创新型的人才。但他们也有一些必要的共性:首先要有高远的志向。

  古人说‘志不强则智不达’,随遇而安,甘为人后的人恐怕是难有创新的。还要有求实态度,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不把创新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那么我们全社会大讲特讲‘创新’,可能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不是危言耸听,有历史的教训。所以必须实事求是,现在创新的大敌就是浮躁和急功近利。再一点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坚忍的意志、开阔的胸怀,还要有学习的能力。”

  那么大学干什么用呢?龚克认为大学就是奠大学生的优良素质之基。对多数人来讲,大学只是奠定素质基础,思想的素质、知识的素质、能力的素质等等。说到就业,龚克指出,现在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首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过去不大出现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大学生太少,就业问题大部分是中学生的问题。上世纪60年代千百万人上山下乡是什么样子?很多人记忆犹新。第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反馈到大学,使得学生的学习观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到底是为一生发展打基础,还是为了就业谋技能,这是我们大学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考虑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

  赫冀成东北大学校长

  ■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应当是全社会的共识、责任和工程,而不仅仅是高校的任务

  ■培养创新人才,也不能违背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是重要的基础。大学教育是重要阶段

  ■教育教学体系(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等)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至少应该有3个保障,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二是创新大学文化,包括人文精神和学术文化,三是建设高水平的基地

  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认为,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应当是全社会的共识、责任和工程,而不仅仅是高校的任务。“一般来说,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还很难做出重要的创新性业绩,学校教育主要是培养。人才的成长需要在漫长的社会环境中经历‘实践-学习-再实践’的过程,才能做出创新性业绩。所以社会实践更是造就人才的过程。就是说,除了大学教育之外,社会的政策、规定、条件甚至包括文化氛围,政治理念等等,这些我认为都是造就一个人才必不可少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的学校教育主要还是培养阶段,社会才是最终造就人才。培养创新人才,也不能违背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是重要的基础。大学教育是重要阶段。学术大师启功先生没上过大学,但家学甚好。这说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也是重要的。此外,先天条件不能避讳,成千上万的‘琴童’,并不都能成为像朗朗那样出色的钢琴家,所以要‘因才施教’!”

  赫冀成谈了自己做校长的感受:教育教学体系(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等)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至少应该有3个保障。

  第一个保障是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借用中国的一句老话,“取其上得乎其中,取其中得乎其下”。总体来讲,目前我们的教学队伍还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政策导向很重要。比如我们常讲“量化考核”。只求量不求质,会导致学术浮躁。评价学术成果,水平更重要。爱因斯坦的5篇论文改变了世界。

  第二个保障是创新大学文化,包括人文精神和学术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一个大学的灵魂,更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科学家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还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最近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北京讲的一句话,科学不能当成晋升的阶梯,科学也不能成为牟利的工具。陈景润是在贫病交加的状况下进行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是浓厚的兴趣、巨大的热情、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甘于寂寞的精神。

  第三个保障是建设高水平的基地。现在所有的大学都实行了学院制,学校和学院还是管理层次。基层学术组织(研究所、实验室等)才是教师和研究生们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基地。整个大学可以比喻成一个环境,真正在那里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基层学术组织,才是人才成长的土壤。在一所大学内,发展常常是不平衡的。可是在那些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不仅完成了大量的高水平科技成果,拔尖优秀人才也大量涌现。这说明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基地是重要保障。

  王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一流大学之所以有一流的大师,不是让我们花钱买一流大师,自己培育出一流大师才是我们的责任

  ■建议我们所有的大学抵制社会上竞争名利、名次的风气,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确定我们恰当的目标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的发言很生动:“什么叫一流大学?同样一个人在别的地方无所造就,进入这个环境就成为人才。一流大学之所以有一流的大师,不是让我们花钱买一流大师,自己培育出一流大师才是我们的责任。一块盐碱地好苗子也养不活,而你把好的种子撒进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参天大树。所以培养人才也罢,孕育大师也罢,这些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建议我们所有的大学抵制社会上竞争名利、名次的风气,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确定我们恰当的目标。高校都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把它叫做一个梦想。有这个梦总归是好事,但不要变成梦想、幻想,一定要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大学做的应是真正使你育人的土壤肥沃起来。

  本报记者朱晨辉/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