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引进大赛 不怕赔本就怕赚不着吆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13:00 青年时讯

  中国迎来承办国际赛事的高峰

  9月24日,2006中国网球公开赛进入到第14日角逐,赛会二号种子、俄罗斯选手库兹涅佐娃直落两盘击败法国选手毛瑞斯莫,获得了2006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女单冠军,完成中网比赛的闭幕战。

  10月1日,F1将抵达上海,更令中国车迷疯狂的是,七届F1世界冠军迈克尔·舒马赫将在上海赛站完成第8个世界冠军和赛车生涯最后一站的谢幕表演,中国车迷将有机会为这位车坛的传奇人物送行。有媒体报道称,上海方面有意为舒马赫的退役之战搞相关庆祝活动,并建立舒马赫博物馆。

  据北京体育大学传媒系副主任易剑东教授介绍,通过目前已经揭晓的国际体育赛事举办时间看,21世纪前10年是中国承办国际赛事的高峰期,每年都有一项国际大型或综合性体育赛事。根据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外联司的统计,2001、2002、2003、2004年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分别达到176、232、148、206场次。随着时间的推移,2006-2010年的中国还将有机会承办更多的国际体育赛事。

  另外,易教授分析,虽然香港申办2006年亚运会和哈尔滨申办2010年冬季奥运会未能成功,但21世纪的前10年,中国接纳的国际大型或综合性体育赛事数量空前。最近从上海传来消息,有学者以美国在1984、1996、2002年先后两次主办夏季奥运会和一次主办冬季奥运会为由建议有意打造国际体育之都的上海准备申办2020或2024年奥运会。

  大城市对体育赛事情有独钟

  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在21世纪的前10年形成一个国际大型或综合性体育赛事承办的高潮呢?易剑东教授介绍,近几年,一些世界知名品牌赛事纷纷落地中国,如F1大奖赛、NBA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都是在上海、北京市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促成并举办的。此类赛事的成功举办,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体现,是体育赛事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一种新尝试。考虑到国际赛事能提高城市知名度、吸引外资、拉动内需,各地政府、媒介、企业对承办国际体育赛事表现出空前的热情。

  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城市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热情高涨,针对这一问题易教授分析,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对国际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非常有认同度,这主要是因为国际体育赛事对周边经济有辐射作用,能促进城市就业和消费。在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许多经济和城市规划专家提出了“大北京”的概念,极力推动北京借助筹办奥运会对周边经济形成辐射效应。将在2010年承办第16届亚洲运动会的广州也将把举办亚运会作为带动整个广东乃至东南沿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另外,国际体育赛事对城市的许多行业有牵拉作用,能完善该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甚至很多经济学家提出,当前中国的奥运筹备应该努力与北京经济“退出第二产业,加强第三产业”的目标结合起来,北京奥运会的筹办有助于北京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北京旅游、建筑、通讯、传媒、食品、文化等产业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赛事背后的城市经济博弈

  易教授介绍,体育赛事对经济的影响往往是很难估算的,其难度在于无形和有形经济影响、直接和间接经济影响、首轮和乘数效应、长期和短期影响、城市局部和国家整体影响、实物和货币影响等等不但难以界定,而且难以测量和评价。至于社会影响,则存在着研究空间和时间难以确定和效益难以评估等问题。

  据了解,在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之后的几年间,许多专家对奥运会为北京和中国GDP的贡献进行了估测。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北京奥运会每年为中国GDP增长贡献0.3%,为北京GDP增长贡献2%。

  易剑东分析,奥运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收入与支出、投入与产出实现的。举办奥运会的支出就是对举办城市的经济投入,奥运会对举办城市产生经济影响的大小与对奥运会进行的投资大小关系密切,在边际成本内,投入越大,产生的经济影响越大。在通过对成本和收入预算体系分析得出:如果支出不包括基础设施方面的花费,则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而如将举办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花费计入举办奥运会的花费,奥运会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就会降低,甚至出现亏损,此时奥运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比人们通常预计的要小。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计算奥运会收入的方法是不将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计算在内,往往采用奥组委收支结果来评定奥运会自身的收益。而组委会自身的收入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从组委会的管理及效率入手即可增加收入。

  据了解,仅北京市的奥运投资就达2800亿元,其中64%用于基础建设。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则预期北京奥运经济在未来7年里北京投资和消费市场的总需求将超过30000亿元人民币。

  赔本真的能赚吆喝吗?

  易剑东分析,中国举办体育赛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家、城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因此,经济利益并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事项是提高举办城市在国际的地位,打出品牌。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的地位的提升肯定是有帮助的,反之,赛事不成功肯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国内引进的很多体育赛事都不尽如人意。这里面有很多原因,首先,中国的老百姓没有观赏体育赛事的习惯,并不是去欣赏高水平的比赛,只要表演的好就喜欢。还有就是国内的观赛者已经被国外的高水平赛事吊足了胃口,对自己国内的比赛没有兴趣,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主要还是中国不懂得包装。比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配套的东西支持,而国内的赛事组织者对其运营过程其实都不了解,宣传推广工作做得也不够。

  另外,易剑东还认为,国内其实很缺少做赛事品牌推广方面的人才,缺少好的创意。比如赛事转播,向中网这样大型的比赛,如果做得好,卖给国外的电视台就可以卖到几千万,像NBA的转播权,就是在100多个国家地区卖。而现在,中网赛事转播根本是不赚钱的,上海F1的宣传推广上就做得不错。中国应该多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引进国外的人才,引进著名的项目公司。当然,没有赛事一开始就能赚钱的,得过十年二十年才能回收成本。但最可怕的是国内现在并没有找到运营不利的根本原因,国内的研究也很差,很多专家都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分析,没有形成长期的系统、形式,皮毛比较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