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回答实践当中的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14:40 人民网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网上座谈会

  

  

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回答实践当中的问题

  座谈会现场

  [编者按] 2006年9月27日9:30,由中宣部理论局主办,人民网承办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网上座谈会在强国论坛举行,这次座谈会重点围绕《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的特点、编写情况以及对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群众关心的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的认识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出席座谈的嘉宾有:中宣部理论局局长路建平、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张西明、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求是杂志社文化部主任葛洪泽、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尹韵公、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中宣部理论局研究处处长周爱兵。座谈采用在线交流的方式,由人民网进行图片、文字直播,新华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央视国际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同时连线播报,新浪、搜狐等商业网站发消息。

  点击进入――[直播实录][图片直播][相关简介][专题]

  [主持人]:今天上午,由中宣部理论局主办,人民网承办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网上座谈会在强国论坛举行,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

  这次座谈会将重点围绕《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一书的特点、编写情况以及对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群众关心的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的认识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出席座谈的嘉宾有:中宣部理论局局长路建平、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张西明、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求是杂志社文化部主任葛洪泽、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中宣部理论局研究处处长周爱兵。

  座谈采用主题发言和在线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今天的座谈会由人民网进行图片、文字直播,新华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央视国际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同时连线播报,新浪、搜狐等商业网站发消息。

  现在欢迎踊跃提问!

  我们的国家要发展不能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路建平】:今天上午在人民网围绕《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这本书与大家进行网上座谈。共同探讨当前大家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应当说是我们一件大事,我也感到非常高兴。说到理论,就像在狂野里夜行要有星光,在汪洋中航行要有指南针,纵观人类历史,无论是一个人的成长,还是一个民族的进步,无论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还是一个政党的兴盛,都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越是向前发展,就越是需要重视学习和运用理论,创新以及发展理论。我们党是一个十分重视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可以说,这是我们党成立85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联系到最近,我们党的理论建设方面的一件大事,就是《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江泽民文选》汇集了江泽民同志具有代表性和独创性的重要著作,为我们更深入地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最好的教材。《江泽民文选》出版以后,党中央专门作出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召开了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深入学习运用《江泽民文选》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个月的22号,中宣部等部门还联合召开了学习《江泽民文选》座谈会,李长春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研读原著,深入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江泽民文选》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特别是要把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著作同学习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完整准确的把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成果。

  今年,我们中宣部理论局编写出版了《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这本通俗理论读物,主题就是充分体现我们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贯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就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思想,同时这本书还对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买房难、买房贵、农民工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回答。因此,可以说,这本书的特点,就是把中央的精神和群众的心声比较好的统一起来,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我们编写通俗理论读物的工作始于2003年,每年一本,至今已编写出版了4本,2003年是《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2004年是《理论热点面对面18题》,2005年是《2005年理论热点面对面》。今年是第四本,就是《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之所以编写通俗理论读物,主要是三点考虑:一是干部群众有需求,他们对工作和生活当中遇到的困惑,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希望得到满意的解答。这样,能够更加明确方向,更加自觉更有信心的建设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二是理论工作者有责任,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回答实践当中的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群众掌握理论,真正使理论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这是理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三是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得发展,就应当在热点难点问题上解疑释惑,达成共识,这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今年的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是从去年12月份开始着手,到今年7月23号出版,前后持续了7个月时间,首先,是了解干部群众希望回答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到8个省市进行调研,又委托学校和企业等单位征集问题,广泛听取学生、企业职工、农民和解放军战士和干部的意见,其次认真组织撰写和修改,我们先后请了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起草和讨论修改,写出以后,又征求了20多个有关部门的意见,可以说,这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大家如果看过这本书的话,也会发现这本书运用素材是最新的,运用的事都是当前大家身边关心的事例,语言比较通俗,举例比较生动,版式设计比较活泼,有图片,比较符合大家的阅读习惯,而且每张后面都有链接和深度阅读,给希望更加希望了解的同志提供了阅读方向。这本书出版发行的当天在北京图书大厦销售一空,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最近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全文连载了本书的内容,每天一章,连载以后,又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和来电、反映,还希望就该书的内容和解答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些就是这次座谈会的源起。今天我们请来了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张西明、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求是杂志社的文化部主任葛洪泽,中国社会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中宣部理论局研究处长周爱兵,一起和大家交流。

  除了解答大家的提问。同时,我们也想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家关注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希望大家与我们继续编写好通俗理论读物献计献策,下面就请各位嘉宾与网友进行交流。

  【韩震】: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探讨理论和现实问题。

  【张西明】:各位网友,你们好!非常高兴今天早晨能够在这里和你们在线交流。

  【葛洪泽】: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和各位网友进行网上交流。人民网强国论坛是很有影响的论坛,论坛的内容丰富多彩,这与各位网友的参与是分不开的。今天,中宣部理论局主持《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的网上座谈会,欢迎各位网友提问,进行交流。

  [白云黑土]:您参与了“理论面对面”哪部分的编写?能否介绍一下编写的过程以及所遵循的原则?

  【韩震】:我没有参加这本书的编写,但是我非常关注这本书,因为有我的学生参加这本书的编写工作。据我所知,这本书编写非常认真,而且编写的效果也非常好,形式比较活泼,内容比较丰富,而且与我们日常的语言比较接近,读起来有一种亲近感。

  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健康一面来为大众服务

  [古雷]:新闻尹所长,您对网络媒体在新时期的理论宣传上的作用和意义怎么看?

  【尹韵公】: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兴媒体,因此它在新时期的理论宣传上的作用和意义应该是很大的。最近我翻阅了《江泽民文选》,发现江泽民同志对网络媒体在理论宣传上的作用看得很重。江泽民同志在担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时候,那时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预测到将来电子工业的发展会为宣传带来多种多样的工具,他还预测电子工业的技术更新也会促进文化与新闻的传播。电子工业的发展证明了江泽民同志的判断,江泽民同志从1989年6月主政以后,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他曾经在一次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传播业的发展是一种大的趋势,我们应当关注和利用这一趋势,为我们国家服务。江泽民同志也看到了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他说互联网有开放的一面有健康的一面,但是也有破坏性的一面和伤害性的一面。因此,他主张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健康一面来为大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他也注意到网上有些小道消息,一些政治谣言,他说这会扰乱人心干扰大局,所以,他强调在网络媒体上也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问题。如果说我们的网络媒体在舆论导向上出了差错,同样也会对我们这个社会造成很大危害的。江泽民的这个思想告诉我们网络媒体在新时期的理论宣传中的作用确实很大,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媒体的独特的技术优势来为我们新时期的宣传服好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好务。

  [不是我爱你]:张局长,如何看待媒体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理论面对面”对媒体的作用有没有评价?

  【张西明】:我想媒体在建设和谐社会当中的作用,是不可缺少、难以替代、至关重要的。我们今天很难想象没有电视、不读报纸、不用手机的生活,而这些都是我们每天要接触和使用的媒体。所以说,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是连接我们与社会和外部世界的桥梁纽带,也是我们接受信息、表达意见的平台。但重要的是,如果媒体要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建设性力量,那必须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应该是我们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否则的话,如果恶炒媚俗、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大肆泛滥,商业化的铜臭侵袭我们的笔端、镜头、话筒、荧屏、银幕、键盘、显示器等,那这样的媒体就不但没有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反而成了障碍,会日益失去人民的信任。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这本书,专门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这种新兴媒体健康发展的问题,很有新意。建议你找来一读。谢谢。

  [网友]:“胡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但资本主义社会也有荣辱观,那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区别在哪里?“八荣八耻”和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较,有没有姓“资”和姓“社”的区别?

  【葛洪泽】:谢谢这位网友的提问。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宣传中需要解答的问题。我们知道,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上反响很大。为什么会反响很大?就是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和确立,关系到在当代中国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基本问题。可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说到底都不能离开人这个根本。

  恩格斯说过,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所以,社会主义社会有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资本主义社会也有资本主义的荣辱观。资本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区别,我理解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荣辱观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发生了许多变化。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占主体的社会,资本主义的荣辱观是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的。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学派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人们为了发财往往不择手段。因此,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度失去道德规范的制约,充满了血腥的欺诈和掠夺。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一些资产阶级的有识之士也逐渐重视道德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强调信用对企业和人的发展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竞争的优势,也倡导爱国、法治、创新等等,这是为巩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的需要服务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占主体的社会,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了避免资本主义发展走过的弯路,必须体现出高于资本主义的伦理精神,更加讲究信用、信誉、信义,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人们形成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有利于鼓励人们有崇高的道德追求,提倡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奉献进取的高尚精神,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二,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导向不同。毛泽东同志指出:“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这就是我们的善恶论。”荣辱观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资本主义荣辱观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是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的精神支持。概括地说,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主义,这就决定了它的荣辱观是崇尚金钱和财富,强调竞争、个人奋斗和自由主义。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占有及其数量的多寡,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竞争和个人奋斗的成功,也就成为资本主义荣辱观的主要标准。当然,在民族和国家存在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人类社会一些普遍的价值观念,如强调爱国主义、慈善、环境保护,等等,我们也不必讳言和否认其合理的成分。但要看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资本主义荣辱观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原则,这就决定了它的荣辱观在内容和价值导向上与资本主义荣辱观有本质的区别。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反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贯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普遍价值标准,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教育方面的问题应该从多方面去理解

  [飞镝鸣处]:现在教育领域,老百姓的意见较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作为著名大学的管理者,您觉得我国教育体制存在哪些弊端,需要在哪些方面作比较大的改革?

  【韩震】:教育领域一直受全国人民的关注,这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教育对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生产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大家都很清楚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所以说,教育方面更方面受到大家的关注,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方面出问题的话,它仅仅是侧面的,但是教育方面出问题它是关系到每家每户的,甚至每个人。

  可以说,我们全国人民每个家庭都和教育有关系,因为我们可能有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或者上大学,甚至我们工作以后还要继续进行学习。因此,教育方面的问题更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它对社会的和谐影响度比较大。我们国家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譬如说我们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与教育有关。

  我看到材料,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这些年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就与我们的劳动力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许多入城打工的农民他们往往都有高中或者初中的教育程度,这一点是许多外商愿意到大陆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作为我们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办这么大规模的教育,发展速度这么快,因此也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我觉得我们国家教育方面主要问题在于我们的财政投入,跟不上教育的发展,教育毕竟是一个需要很多资源的部门,它影响范围比较广,如果我们的投入跟不上,就可能使教育的很多环节出现一些弊病。比如资金不足的问题,比如地区差异造成教育水准的差异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也不否认在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教育自身也出现了一些内部管理上的和效益上的问题,这些都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我想这是正常,这是人民群众关心教育发展的一种表现。

  但是话说回来,人民之所以现在对教育有如此多的意见,这恰恰说明了教育快速发展的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过去的教育,比如说高等教育,只使少部分人能上大学,但是现在我们教育已经大众化了,过去大部分孩子都不能上大学,大家因为没有机会,所以也没有什么意见。但是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了,大家都有了上大学的机会,所以说意见也自然会多起来。现在大家有机会上大学了,又希望上好的大学,这样教育公平问题就越来越凸现出来。 第三个问题,中国教育体制还不是太成熟,社会对教育的理解也有不尽合理的地方,一个社会办教育应该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有各方面的特点,比如说高等教育应该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型大学,应该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普通大学,应该有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但是现在职业学校发展不是太理想,大学趋同现象比较严重。而这和社会对大学的理解也有关系,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一流大学,这是不现实的,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教育方面的问题应该从多方面去理解。

  [登泰山而小鲁]:张局,我国现在没有一部新闻法,是不是对建设和谐社会不利呀?有没有想推动该法的出台?

  【张西明】: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新闻传播领域,当然也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际上,近年来,在这个方面针对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恶炒媚俗、侵犯名誉隐私等公民合法权益的问题,我们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规章。就是说,我们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中,新闻传播领域的法制建设也需要不断推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更多的制度支撑和建设性的力量。

  [我为峰]:新闻宣传如何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

  【尹韵公】: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符合实际的、针对性很强的奋斗目标,从另一个角度讲,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因为我们社会当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和不和谐的现象。我们每一个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方面的体会,这些社会当中的不和谐因素和不和谐现象我们很多人是看不惯的,也希望把它消除掉的。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和不和谐现象大到党风社会风气,小到我们购买东西的欺诈、不诚信,我们还时不时看到有些老百姓就为几分钱几毛钱几元钱的假冒消费品在街上或者在商店与人大吵大嚷。比如还有跟老百姓生活相关密切的,购房、住房装修等都有大量的让老百姓很伤脑筋的事情发生。正是因为类似这样很多的不和谐现象、不和谐因素,因此我们有一种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从新闻宣传来讲,我们就是要把跟老百姓密切相关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和不和谐因素进行抨击、讲道理,提出改进意见,有些大的问题还应当提出对策建议,让大家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大家都来关注这些问题,也希望让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新闻宣传无非是要在这方面发挥中介和协调作用,上情上达,下情上达。

  [郑华淦]:请问韩先生:中国的理论家在创建理论上为何不如中国的政治家,他们难道只会为别人的理论引经据典?

  【韩震】:如果说中国理论家不如政治家,我觉得这是中国理论家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作为我本人如果算是理论家的话,那我应该反思。但是中国的理论家实际上也有自己的思考,理论家需要引经据典,因为任何研究都不是从头开始的,都要从已有的材料出发研究问题。所以说,理论家引经据典不是错的,而怎样对待引经据典,是把它当做绝对真理还是当做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是关键。

  再一个,引经据典不仅是引那些政治家的,更多的是引用先前的理论家。我希望网友有机会看我的书,你会发现我引用大多数都是以往理论家的看法。这些看法我有的是同意的,有的是不同意的,有的是要进一步深化的。谢谢!

  [安全出口]:理论热点面对面如何看待前一段与改革相关的争论?

  [一只烟]:中宣部理论局的同志们来了,钟轩理好象也过一篇很出名的文章,可以辩一辩这个。

  [登泰山而小鲁]:坚持改革开放一文是嘉宾写的吧?能否谈谈此文的意义及背景?

  【路建平】:这个问题是大家关心的,也是《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您有兴趣,请看一下读本第六章――“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如何理解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这一章,反映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应当说,认识改革开放20年的进程,包括前一段时间与改革相关的争论,实际上也涉及到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20多年来,是改革掀开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崭新一页,所以我们在读本当中,专门列出一个小标题作了回答。当然,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过程当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说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又有拉大的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人们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这些问题,大家进行了一些思考,引起一些争论,这也是正常的。那么,到底怎样认识改革过程当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想,首先要有全局的观点。其次要有动态和发展的观点。还有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可能会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看得客观一些、准确一些、深入一些。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前一段与改革相关的争论,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把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读本就这个问题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作出了回答。总的来说,就是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如果您想继续了解这个问题,请您能够读读这一章,包括它的“深度阅读”提供的两篇文献和“相关链接”提供的两篇文章。我想,可能是会有帮助的。

  中央建构“马克思主义工程”要解答一些现实问题

  [强国一派]:中央建构“马克思主义工程”,此工程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中有没有提到,是如何解释的?您觉得促进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技发展观有何意义?有人认为,这是在走回头路,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1】 【2】 【3】 【4】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