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国陷入新一轮“脑体倒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14:51 云网

  作者:崔宇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冷热不均的局面:一面是“民工荒”和“技工荒”,一面却是持续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另外,“大学生身价等同于农民工”和“高知识人群失业加剧是奢侈不起的浪费”这样的盛世危言也不断地敲击着公众的敏感神经,难道中国又陷入了传说中的“脑体倒挂”?

  “脑体倒挂”即“体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高于脑力劳动者”,是上世纪80年代在城市地区出现的独特现象。根据社会学者李强的分析,主要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迁的过程中,体力劳动者先于脑力劳动者进入市场经济,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他们最先获得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益。但随着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单位和社会群体融入市场经济,昙花一现的“脑体倒挂”早已寿终正寝,“知本家”的横空出世、知识精英与经济精英以及政治精英的联姻早已使“知识创造财富”的神话演绎成现实,甚至矫枉过正。但为什么在大学生和农民工之间却出现了新的“脑体倒挂”?

  事实上,大学毕业生的失业加剧是一个伪命题,他们只是在就业高峰瞬间来临(比如每年的6、7月份)的情况下面临“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而最终大学生都会找到一份工作,只是没有达到预期。因此,大学生低工资就业才是真问题。尽管如此,相比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大学生与农民工的名义工资并不存在传统意义的“脑体倒挂”,但如果考虑到成本因素,在就业初期,他们的实际收益确实存在“脑体倒挂”。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错配”也即产业结构失衡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错配”。一方面是大学的盲目扩招和合并导致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同质化”,一方面却是产业结构转型的迟滞使劳动力需求“就低不就高”。同时,区域差异和户籍管制等外生性因素也导致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失衡。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转化为财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是存在时滞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更要关注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回报率而不必纠缠于短期的就业现状和工资水平,而长期回报或预期收入又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但这一点上并不乐观。

  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预期为1100元,而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对月薪的预期已降至1000元左右,而且近几年呈不断下降趋势。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劳动力成本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在中国经济不断高歌猛进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兀,而大学生预期收入的不断下滑也反衬了他们对中国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信心指数的下滑,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教育”这个在市场经济中消除不平等实现公平的有效途径产生了巨大怀疑,新“读书无用论”的风行就是佐证。大学生的明天——白领阶层也是牢骚满腹,他们在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政府政策的双重挤压下,对未来充满了忧虑,缺乏社会认同感。青年一代的“万马齐喑”会让社会发展陷入窘境:一方面,他们的自暴自弃会使其潜在人力资本无法释放,导致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大大减弱;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被强势的权力和资本所吸附,甘于沦为“垮掉的一代”而无法成为“反抗的一代”,就会成为社会变革的阻碍力量。

  因此,大学生与农民工之间短期的“脑体倒挂”如果具有了可持续性,很有可能会演化成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长期障碍,这并非空穴来风。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