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请记者暗访”陷入恩赐监督怪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17:30 国际在线

  作者:朱四倍

  重庆市发改委不走过场,请来记者、企业及区县同志暗访机关工作作风,并依据结果对不合格者进行整改。《重庆商报》9月28日)

  为了不走过场,重庆市发改委请记者和有关人士暗访机关工作作风,不可谓不用心
良苦。但是一个“请”字散发出的恩赐监督味道,让人纳闷和诧异,一个简单的问题:舆论监督需要请吗?请来的舆论监督是真正的舆论监督吗?更重要的是,一个“请”字掩盖了公众监督缺位的本质。

  笔者以为,“请记者暗访”是官员的恩赐监督,并且在依赖媒体的背后,堵塞了真正的监督主体——公众,导致公众监督缺位。公民批评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权利,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民主真伪和测量政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实真正的监督并不应是什么人的恩赐,而是宪政制度下公民自觉行使的权利。现实中舆论监督难的种种原因,主要是制度缺乏, 怕官、顺民意识太强,管理阶层还尚不习惯于接受监督。“请记者暗访”是官员推动式的监督,不是来自体制内制度本身的动力,更重要的这只是激进官员的个人的行为,缺乏制度保证,缺乏公民的支持。而真正的舆论监督是发自民间的,来自社会结构的下层,并不是来自社会结构的上层,政府在其中充其量发挥的只能是辅助功能,只能是发挥其公权力的力量以保障这种监督权的实施。

  众所周知,舆论监督的要旨在于,公民通过运用舆论工具发表自己的议论、观点和意见,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缺点、错误和渎职行为以及其他社会不良风气、丑恶、腐败现象进行评价或抨击,以达到对社会运行中的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但是这种“请记者暗访”的方式,是官员的一相情愿,是官意而非民意和媒体意见的显现。“请记者暗访”,甚至可以认为是对媒介的一种有意利用。

  “请记者暗访”是官员个人理性而非公共理性的结果。我们知道,理性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公共理性则是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其要义是以群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一般说来,一个社会人将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并非难事,但一个社会群体要将众多“理性人”的选择整合为一种公共意志,则决非易事。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必须具备若干要素:社会高度开放,公众意志能自由表达,信息传播没有阻碍,公众选择权不受任何限制等。“请记者暗访”仅仅可能达到官员自身的利益的最大化,而非公众利益的最大化,不是社会公共意志的表现,实不足取。

  事实上,当前的舆论监督一直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舆论对不良风气、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各种各样的渎职、腐败现象矫正、制约不力,另一方面,新闻争讼、新闻侵权不断增加,不正当干预、乃至压制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仍严重存在。那么,笔者以为,为媒体采访创造条件,做到信息透明就是对舆论监督最好的支持。

  从深层次上说,与其“请记者暗访”,不让推动信息公开,让信息公开制度化,让公众来监督,也只有如此才能消除“请记者暗访”背后的恩赐监督怪圈和媒体依赖背后的公众监督缺位。我们应认识到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和影响并不是来自新闻媒介本身,而是来自新闻媒介所代表的人民的意志和呼声,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对待新闻舆论监督的新风尚,才不会出现“请记者暗访”的怪事。

  

  审稿:蒋丽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