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还有多少环评成污染企业“挡箭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8日20:00 光明网
陆志坚

  近年来,江浙闽粤等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记者日前在江西、安徽两省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为了赶上这一波产业升级大潮,招商引资心切,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降低环保门槛,或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就上马建设,或环评报告流于形式,反而成为污染企业的“挡箭牌”。(9月22日东方网)

  按说,环评是对企业污染指数的综合评价,环评结果直接影响企业在当地的生存状

况。可时下,在利益的支配下,许多地方的环评竟然与污染企业“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不但没有阻止污染企业的进入,反而成为其“保护伞”、“挡箭牌”。

  日前,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在检查环保工作时,面对未经环评或经环评但仍允许上马的众多大规模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措施十分严厉地批评说“环保局长养猫应抓耗子”。副省长的批评尽管“冷酷无情”,然面对污染现实,这也只是“雨过地皮湿”。不要说环保局长无奈,既使是副省长又能让环评指标“硬”起来吗?或许也未必。

  首先,不完善的政绩考核标准,滋生了畸形的政绩观,迫使许多地方“竭泽而渔”,“断子孙路,用子孙钱”。我们长期以GDP的增长指数来考量当地经济发展与否,考量当地政府的执政能力,这无形中就使得地方官员为追求所谓的政绩,不惜以牺牲环保为代价,大上高污染企业。

  其次,盲目的将招商引资与干部仕途、工资挂钩,所有的环保关卡必成为一种摆设甚至是“挡箭牌”。在“全民招商”的大语境下,招商引资成为干部最头痛的一项工作。尤其是贫困落后地方,无资源优势,无商品优势,更无区位优势,在如此情况下招商,实际上就是将在沿海地区不能生存的高污染企业“引狼入室”,只要能收到眼前利益,便任其所为。

  另外,环保部门自身的“放水养鱼”。面对人员超编的生存困境,只好自收自支吃排污费。污染企业交钱了事,各得其所,损害的是百姓利益。

  因而,要让环评“硬”起来,必须改革环保执法体制,将人权、财权从当地政府有效剥离;另外,应完善政绩考核标准,将环保纳入考核范围。否则,“环评书”成污染企业“挡箭牌”,“排污费”成环保部门“人头费”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