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莫非大学生“回炉”要成为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09:57 正义网

  记者昨天在扬州一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学校了解到一桩“稀罕事”,36名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不惜“委屈自己”竟“回炉”读起中专来。有关人士表示,大学生“回头”学技能,其实并不“亏”。(9月27日北京晚报)

  这段时间,有关大学生“回炉再造”的消息时有所闻。“回炉再造”引发热议,日前教育部官员也表示,大学生“回炉再造”很正常,并称赞“回炉”的大学生很聪明,是走

对了路。大学生“回炉再造”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新鲜事,有调查资料显示,实际上早在2000年,贵州等省份就曾有技校的新生队伍中出现大学毕业生的身影。如果说今天来自扬州的这条消息还有什么新闻意义的话,乃是告诉了我们,大学生“回炉”正在由个例增加到群体,甚至演变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面对越来越多的“回炉”,我不仅没有教育部官员那样的乐观,相反颇多担忧:莫非大学生“回炉再造”要成为一个模式了?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大学生“回炉再造”亦然如此。从接受终身教育的视角考量,大学毕业走出学校,在职场工作若干年之后再进学校进修,乃是大势所趋。但终身教育不是刚出大学校门就因为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而不得不“回炉”;刚刚造罢就要“再造”,那不是正常而该叫失败。汽车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要小修、中修和大修,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刚刚出厂就跑不动,就要“召回”,这正常吗?要判断眼下与日俱增的“回炉”到底正常不正常,其实也简单:只要问一问那些“回炉”的大学生,是百般无奈还是正中下怀?硬要把迫不得已说成求之不得,自欺或许可以,欺人却就难了。

  刚则“出炉”就“回炉”,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大学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大学生学的是屠龙之术,现实中却无龙可屠。二是大学未能在四年时间内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说到大学生的就业难,今天有一组数据常被提及:发达国家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25%以上,而我国仅为5%。这组数据确实可以证明,今天的大学生过剩是“伪过剩”。但我们又不能忽略一个背景,发达国家的大学毕业生一般而言都能适应社会需求,而不像我们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因为种种原因刚出大学校门就要“回炉再造”。

  “回炉”很无奈,与其徒唤奈何不如“再造”,然而我们不能回避“回炉”的原因。倘若在付出了本不该付的代价之后再文过饰非,甚至把坏事说成好事,依然在不断“出炉”一出炉就注定要“回炉”的大学毕业生,那么“回炉”恐怕就真的要成为一个模式了。

作者: 奚旭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