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缉”真的一无可取吗?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11:06 大河网-大河报 |
日前,一位网名叫“意悠然”的女子在某网站发了《忍辱生下孩子,奢望宝宝能见父亲一面!》的帖子,获得了相当高的点击率。“意悠然”叙述了自己和一名男子认识、同居并怀孕的过程。但在孩子出生之后,这名男子却消失了。“意悠然”说:“我的最后一步,就是在全国各大网站BBS发出网络通缉,希望他可以避无可避,承担他该承担的责任。”(见9月28日《现代快报》) 于是,众多网友纷纷用激烈的言辞对“负心男”进行指责,其中不乏谩骂和诅咒,并有人开始查询男子的行踪,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开始谴责,说这是一种网络暴力,侵犯了个人权利、个人隐私和个人尊严,并为此而感到痛心疾首。 “网络通缉”真的就一无可取吗?我不这么认为。虽然网络通缉及其诱发的“网络语言暴力”存在种种问题,但客观上,这种行为却能够使那些原本肆无忌惮的人有所忌惮。如果再适当加以引导,网络有可能成为道德生长的一片沃土。 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乡土社会这样的“熟人社会”中,因为人们都相互熟悉,一个人如果做了违反道德的事,就会受到集体的制约。而这些年来,中国社会逐渐进入“陌生人社会”,对做了不道德的事而受到熟人谴责的担心大大减少,这构成了道德失序的一个重要诱因。 但互联网的出现有可能改变这一切。一个人如果做了缺德的事而又被“捅”到了互联网上,瞬间就会被成千上万的人所知晓,想隐身于“陌生人”中继续逍遥已不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在网络技术上取得的进步再次把中国从一个“陌生人社会”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熟人社会”! 当然,网络上“通缉”和“讨伐”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但经验需要摸索,效果需要观察,立法需要仔细论证,而最忌讳的就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水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