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孔子文化节为何遭遇审美疲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1日00:12 红网

  9月28日,2006曲阜孔庙祭孔大典隆重举行,把今年的孔子文化节推向最高潮,“同根一脉两岸祭孔”令人瞩目。此前23日的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已经举办到第23届孔子文化节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之一,孔子文化节已经成为海内外解读中华文化的著名品牌。但孔子文化节已经遭遇了审美疲劳,脱离不了政府办节模式。专家们建议,除了别具创意的大手笔外,孔子文化节也应该真正让百姓能够参与进来。而谨防创新瓶颈,则是孔子文化节面临的重要问题。(9月

30日《齐鲁晚报》)

  近年来,从历史文化中萃取历史名人或者是代表性事物,大打历史名人、名物等的“历史文化牌”,“借”而提升本地知名力、大力发展旅游、招商引资等,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性现象和共识行为。这的确都使各地在很多方面得到收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在国庆节的“黄金周”期间,它们多多少少都可以作为旅游的卖点。但也不难发现,孔子文化节面临的“创新瓶颈”问题,实质上也是“历史文化牌”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在“历史文化”的基点上找寻发展的新的出路,突破“历史文化”的拘泥与束缚,才是关键。

  除了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外,另外一个现象也同样值得警惕,这就是“历史文化牌”的滥用和乱用:似乎只要的历史名人,不管他是如何类型、什么层次,只要有卖点,就搬出来加以运用。大有“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架势。前不久报道的两个地方的政府同时抢夺“西门庆”作为发展旅游卖点的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历史文化牌”进行中以发展的名义毁灭历史文化的现象也非常严重。很显然,重视“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对文物古迹的修缮和重建,这还不包括那些拙劣的“古迹秀”的建筑垃圾。更可怕的事实是,在建设“历史文化牌”的各种软硬措施中,政府以及各投资方的“一窝蜂”的上项目、赶工程的过程中,曲解、误解、瓦解历史文化,甚至毁灭性地破坏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致使误导公众视线,使审美疲劳逆转为审丑疲劳。

  创新应该只是个基点。“基点”也是“起点”,如果仅仅停留在“起点”的层面上,后继发展恐怕只是一句空话。所以说,不管是处于任何目的和意义,大打“历史文化牌”的过程都应慎之又慎,不可胡乱为之。道理很简单,如果运用不好,“历史文化牌”吸引效应和吸引能力一旦丧失,它也就成为和开掘煤炭、石油的后果一样,成为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掠夺。如何使“历史文化牌”的运用进入良性的、可再生、循环发展资源,则是“历史文化牌”运用者深刻思考的问题。

稿源:红网 作者:李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