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壮哉:中国航天育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2日00:00 红网

  9月26日,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返回的农作物种子交接仪式在京举行,国家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将返回的种子交付给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这标志着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的研制、发射和回收工作圆满结束,航天育种工程已迈入地面选育阶段。(9月27日《人民日报》)笔者读罢,击掌叫好。

  农谚云:“有收无收在于种(耕种),收多收少在于种(种子)。”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又说:“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可见种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特殊商品,是最关键的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良种在生产中由于能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强抗性、实现稳产、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作物栽培区域等作用而备受广大农民青睐。航天育种技术的研究,无疑是种子培育技术的一场革命,不但事半功倍而且不同凡响。

  我国从1987年8月5日开始搭乘一批水稻和青椒等农作物种子上天后,截至“实践八号”发射前,已经先后进行了13次70多种农作物的空间搭载试验,其中,目前已通过审定的“太空种子”就有30多个,进入市场推广后,平均增产幅度在25%左右,还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据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专家刘录祥介绍,这次“实践八号”装载的152个物种计2020份农作物种子以及幼苗和微生物菌种的顺利回收,仅粮食生产我国又将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的12—15个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使主栽品种单产提高10%左右,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5000万亩,增产粮食20亿—30亿斤,将创造数十亿元的产值。这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丰硕成果的取得,不仅对于继续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极大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和俄罗斯、美国3个国家掌握了返回式卫星技术,只有我国开创性地进行了航天育种研究,这表明我国航天育种事业已走到国际前列,透露的是我国决策层注重实效、高瞻远瞩,尽可能将尖端科技成果努力转化为生产力的魄力和决心,折射的是心系百姓,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和有益尝试,必将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谓一本万利。这一备受世人瞩目的航天成果,自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由衷爱戴。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少,有2/3的现有耕地属于中低产田,粮食平均亩产不到400公斤,要在有限的耕地和相对贫瘠的土地上满足人民生产、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就得不断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种子,并积极投入生产。随着我国航天育种事业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有理由深信:更多天赋异禀的“太空种子”将“横空出世”。

稿源:红网 作者:严非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