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谱写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和谐之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2日01:31 中国青年报

  新华社记者 周玮

  优雅灵动的傣族舞蹈,欢快热烈的苗族踩鼓,天籁传来的侗族大歌……日前举行的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33台精彩节目让人们得以领略民族文艺的真挚与淳美。

  “会演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少数民族文艺工作的成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丹珠昂奔表示,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正在为社会发展谱写和谐音符。

  从中国南北原生态民歌擂台赛,到蜚声海内外的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民族文艺以其特有的艺术气质赢得了人们的由衷喜爱。

  来自云南各少数民族村寨的业余演员唱着生活中唱的歌,跳着平时跳的舞,牛头、玛尼石、转经筒在舞台灯光中穿梭于远古和现代——云南歌舞《云南映象》,令世界发出了惊叹。至今它已在全国演出600多场,观众62万人次,收入4000多万元。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是很多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资源,使它发展起来,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可以成为支柱产业。”丹珠昂奔说。

  近年来,《妈勒访天边》、《云南映象》、《八桂大歌》等民族歌舞入选国家精品工程;偏远的民族地区能够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渠道接收文化信息……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点文化工程,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据了解,文化部已制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发展规划,将不断加大投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共享工程建设给予更大的支持;加快开发符合民族地区不同地域需求的农村文化信息资源,重点支持开发制作针对少数民族需要的文化信息资源和卫星数据资源。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参演剧目《天堂草原》不久前在北京首演,蒙古族长调、马头琴、蒙古搏克、呼麦、蒙古四胡、乌力格尔、鲁日格勒舞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舞台上的亮点。其中,蒙古族长调和马头琴不但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6年5月,我国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165项,约占全部项目的三分之一。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将在保护资金上予以倾斜。

  据了解,文化部还将继续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并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据新华社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