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建“全国寻亲网”送迷路的孩子回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2日06:00 光明网

  7年前,成都市一名叫张宇的儿童走失;7年后,因为媒体的报道,张宇的家人找到了他,令人感叹的是,他们这7年竟生活在一个城市里,近在咫尺,却如同天涯。

  昨日,新华社以《让迷失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为题报道了这件事。迷失的孩子需要回家的路,但年幼的他们自己大多不会找到,与其说“让孩子找到路”,不如说社会(成年人)要给这些孩子铺就一条回家路。

  每年有多少孩子“迷失”?

  不知是不是疏忽,似乎还没有这样的统计。有一个旧材料说,在杭州市,自2001年起的两年里,失踪的未成年人有40人。

  由此推算全国每年有多少孩子失踪,数字该不会很小。而这,还不包括迷失的成年人。

  孩子丢了,意味着什么?

  常人难以想像他们的家人像“塌了天”般的痛苦。张宇的父亲说,孩子丢失后,他无心工作,张贴了5000多张寻人启事,奔波于大街小巷苦寻。

  像张宇父亲这样,在街道的电线杆上、工地围墙上张贴寻人启事,是有类似遭遇的父母们最常用的方法。在个人寻亲的过程中,一些同病相怜的人自发结成“寻亲联盟”,以图信息共享。安徽有位叫沈浩的年轻人,模仿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扑克牌通缉令”的做法,把一些失踪孩子的姓名、照片、年龄、特征等资料印在扑克牌上,免费发放,寻求社会帮助。

  然而,迷失的孩子往往越走离家越远,加上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为躲避追捕往往把妇女儿童拐到很远的外地,因此,在局部地区发布寻人信息,作用十分有限。

  事实证明,给迷失的孩子铺就一条回家的路,仅仅依靠民间的个人的力量效果并不理想;救公民于危难是政府职责之一,有关部门对此可有更大作为。

  现在已经有了不少分属各地的寻人信息网站,但还没有全国性的“寻亲网”。民政、公安、媒体各自为政,还没有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民政部门不清楚救助站(福利院)里的迷失者可能就是警方要寻找的失踪人口;警方接受报案寻人,却并不知道失踪者就在救助站(福利院)里。

  这就迫切需要搭建公益性的“全国寻亲网”。倘若说过去还存在技术障碍,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这种障碍已然消失。正如有关人士认识到的,只需民政、公安等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一个庞大而准确的数据库,亲属只要把失踪人口的照片、年龄、衣着、籍贯等特征输入,搜索引擎就能发挥快速比对作用。”“如果再汇集110、114、派出所报案信息等各种线索,各种信息被激发出来,能缩短举步维艰的寻亲过程。”美国有个专门用于保护儿童安全的“安珀警报系统”,警方在接到报警的同时,系统就会立即启动,一些州际道路旁的电子显示板上,很快就会有描述失踪者年龄、身高、体重、外貌特征(包括头发、失踪时的着装、随身携带的行李)以及报警电话等内容的文字和图片,发现者会立即报警。

  无论是建立公益性的“中国寻亲网”,还是引进快速寻找迷失儿童的技术系统,都难免要花一笔钱,这或许是人们早就呼吁建立,而迟迟未见动静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想想那些渴盼回家的孩童,想想那些痛苦的家长,想想肩上的责任,这些钱,值得花。

  现在,公安部门已经有了“网上追逃”,许多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和罪犯,都能在网上查到他们的有关情况,也经常听到警方在火车站“按图索骥”查到罪犯的消息。如果每个警察手里,都能有一个和“通缉网”并行的“寻亲网”,也能经常听到在火车站找到迷失孩童的消息,该多么让人欣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