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江苏某局“禁笑令”何以成笑谈(特别推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3日02:26 江南时报

  如今,在一些地方整顿机关作风的动作中,各式“禁令”如雪花般洋洋洒洒,满天飞舞,令受众眼球为之缭乱,令不明就里者为之喝彩。《现代快报》10月2日报道,江苏省某市国土局日前为整顿机关作风,便煞有介事地发布了禁止其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嬉笑的“禁笑令”。为验证“禁笑令”落实的实际效果,有记者在“禁笑令”生效后进行了暗访,结果发现其机关内竟依然嬉笑风如故,聊天风难绝,“禁笑令”也全然成为一种“笑谈”。

  “禁笑令”成毫无约束力的“豆腐渣禁令”,有法律界人士认为其没有“考虑到人性化和务实性”,笔者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即由于禁令缺乏起码“人味”,其可操作性便也大打折扣,最终形成“你禁你的我笑我的”之对峙情形。而问题的另一面是,禁令制定者在制订之初,对其禁令在执行过程中所遭遇的执行难和尴尬是早已烂熟于心的,之所以要明知不可禁而禁之,是因其制订“禁笑令”本意也并非在阻止说笑,更非意欲营造肃杀的工作氛围,而是其机关上下共同演戏给“外人”看而已。这里的“外人”,是指除机关自身工作人员以外的所有人,既包括外界群众,更包括舆论媒体;既包括其上级领导,更包括其下级单位。换言之,在“禁笑令”出台之初,它便注定是一个“银样蜡枪头”的摆设了。而如今偏偏有记者与之较真,“禁笑令”的“笑谈”本色,也便在一次不经意的暗访中暴露无遗了。

  当下,一些行政机关动辄发布若干条“禁令”,似乎已成为时尚之举。然而,随着各式“豆腐渣禁令”的纷纷出笼,诸如执法者“执法时不准打人、骂人或者唆使他人打人”这样的荒诞情节,也便会洋相出尽,彷佛纳税人以血汗钱供养的公务人员一下子全回到了孩提时代的懵懂状态,其素质已全然低到不知“打人骂人”为“不准”的境地了。当用于规范或约束公务人员行为的禁令成为“笑谈”,它自然也就失去了令人对之产生敬畏的资格。于是禁令成了中看不中用的“银样蜡枪头”,它可以在不知情的观众面前煞有介事地胡挥乱舞,但对其所要进攻的对象却全然没有半点杀伤力,还反而起一种不言而喻的“保护”作用。

  再者,江苏某市国土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严明国土资源工作人员纪律的意见》,竟然拿“不准工作人员串科室聊天,不准在办公室嬉笑”这样“低标准”的规定来糊弄视听,也有种“不打自招”的效果。即仿佛在此禁令发布之前,其工作人员是嬉笑成性或聊天成风的,而且已到了不发“禁笑令”便不足以禁止的地步。可是,殊不知这样的“低标准”做人,连三岁的孩子都能做到,不信,你到任何一家幼儿园里“明访”一下,看正在听阿姨讲课的孩子们,哪个敢“嬉笑聊天”且“乱说乱动”呢?然而,我们纳税人拿自己的血汗钱供养的公务员却做不到,而且在“禁笑令”发布过后,依然聊天不止,嬉笑如初,你说纳税人花钱供养这样的公务员替自己做事,岂不要把自己冤死吗?

  令虽行,禁却难止,“禁笑令”反而成“笑谈”,说明禁令本身便含有太多玩笑的成分。试想,当年孙武若不是把带头嬉闹的为吴王阖闾所宠幸的二姬“速斩”,其操演大计岂非终将成为儿戏?正所谓“约束不明,申令不信,将之罪也”,故而“禁笑令”反而成“笑谈”,还需要从根子上找原因,而不是仅仅拿“人性化和务实性”来搪塞过去了事。

河南 周士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