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注幸福指数 建设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4日07:41 红网-湖南日报

  唐文玉 屈莉萍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永恒主题。幸福指数是人们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人类对幸福进行度量的努力始于古希腊时代,但提出幸福指数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森,他得出了衡量幸福指数的公式,即幸福=满足/欲望。1990年代末,美国宾州大学马丁•塞利曼创建积极心

理学,设计了幸福方程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一、应用幸福指数的国内外经验

  1.西方发达国家对幸福指数的测算。目前,由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公布的幸福指数在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在该机构公布的2004年82个国家的幸福指数排名中,波多黎各和墨西哥高居榜首,而东亚国家幸福指数普遍低于西欧及美洲国家。1999年,盖洛普公司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意调查,结果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认为,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比其他任何东西更为宝贵。近年来,美英等发达国家非常关注“幸福指数”这一软指标。美国联邦政府拨巨资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内曼等专家主持“全国幸福感账户”研究,计划设立衡量人的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

  2.不丹模式与幸福总值。不丹国王旺楚克1970年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GNH)概念,认为国家政策应关注幸福,并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将环保和传统文化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在这种执政理念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指标。不丹的实践引起世界瞩目,加拿大据此制定了全国“幸福指数”,量化国民的幸福感以帮助制定社会政策。

  3.中国对幸福指数的研究。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提出以后,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幸福指数的研究。2004年4月,《瞭望东方周刊》与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合作,对中国6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测试。测试表明,各城市之间人均月收入与幸福指数无直接关系。2005年10月,浙江发布“浙江不同人群快乐指数与我省和谐社会模式发展研究”,调查数据表明,职业区别是造成人们快乐指数存在区别的重要因素,健康与亲情是城乡居民快乐的主要来源,收入不足是许多农村居民痛苦的主要来源。北京市2006年初开展幸福指数研究,根据市民对生活境遇、工作境遇等的满意度制订幸福指标体系。

  二、提升幸福指数,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思路

  提升全民幸福指数,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根据国内外对幸福指数的研究和实践,结合我省实际,我们建议: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着优秀而深远的福文化。建议:一要弘扬中国传统福文化。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促进全体社会成员人格和品格的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以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和为贵”、“合则利”,和合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表现为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团结友爱,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宽容礼让,助人为乐。

  2.增进心理健康。社会转型时期,弱势阶层经常因人身权利遭到侵犯而痛苦。建议:一是重视心理学教育。在关注生理健康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二是保持健康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意,尽快摆脱负面心理的影响,拥有阳光般的人生。

  3.改善工作环境。建议:一是改善企业软硬环境。在改善工作硬环境的同时,企业要通过组织结构优化、领导力培训、团队建设、工作轮换、员工生涯规划等手段,改善工作软环境。二是实施员工帮助计划。采用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制订增进员工健康的方案,帮助员工克服身心疾病。

  4.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是提高全民幸福的关键。建议:一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机会。二是优化创业环境,简化和缩短企业注册登记手续及时间;降低中小企业的税赋;杜绝有关部门随意向企业收取各种费用、随意罚款。三是努力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等问题。

  5.解决老百姓关注的重大问题。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已成为中国百姓痛苦的关键。建议:一是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二是尽快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三是减轻居民教育负担,保证贫困家庭子女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权。

  6.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协调。要克制奢侈欲求,更新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活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作者单位: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