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为何怀念长征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5日00:18 红网

  无论是对于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存在的怀念,皆来源于缺失,抑或正在发生的缺失。我们当下对长征精神的怀念,无疑属于后者,因为我们曾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拥有它,并深引以为自豪。而今天,我们正在自觉、不自觉地遗忘甚至排斥它。对此,笔者无不表示忧虑,同时,更多的则是对“已消逝到地平线”的长征精神怀念。

  历史长河中惊鸿一瞥,时至长征胜利已经70年了,亲身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岁月的

人大多已然仙逝。对于长征的印象,相信决大多数人是模糊而具体的。说其模糊,是因从历史课本上接触长征时,我们的心智尚不成熟,无法对该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时代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说其具体;是因为我们对长征精神的认识,是通过长征过程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体现出来的。上述两种情形决定,我们对长征精神的认识虽然立竿见影,却未免浮浅,虽然热泪盈眶,却绝难继承。

  看看我们四周吧:拜金者有之,崇物者有之,追名逐利、结党营私者有之,落井下石、贪污腐化者有之,奉上司为神明、视群众如儿戏者有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可以说,他们之中的多数人当年都曾受过长征精神的洗礼,而时至今日,到底还有多少人在躬身践行长征精神?到底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世间尚有长征精神的存在呢?面对质问,相信很多人会感到汗颜。

  如果说长征精神的流失可以代表我们不再需要,那么,我们无须怀念。然而,事实决非如此。长征胜利十余年后,我们的领袖毛泽东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看作是它的延续,并形象地将这个伟大时刻诠释为“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而随后展开的历史画卷则充分证明了继承长征精神的必要性。从“两个务必”到“三个有利于”,从“三个代表”到“八荣八耻”,这些足以令国民振聋发馈的谆谆教诲中,无一都能体现出长征精神的深刻烙印。因此,尽管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时代已经远离了纷飞的战火硝烟,也不必再为“保存革命火种”而转战天涯。然而,对于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仍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关乎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计民生。

  那么,长征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呢?翻开已然泛黄却清晰依旧的历史卷宗,在这条我军与既定宿命顽强抗争的道路上,在这二万五千里卓绝的征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人类产生以来所创造的一切美德:坚强、乐观、团结、互助、无私、节俭、以至追求光明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征的胜利是美德对陋习、正义对邪恶、人类对反人类的胜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关键时刻、在中国革命进入最艰难阶段的关键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顽强的意志,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革命史上的奇迹,从而为解放全中国保存了力量、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历史的另一深远意义还在于,它为和平时期的国家建设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天来,一直有两则新闻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一条是为杜绝公款吃喝,某地农业局要求干部下乡工作自带盒饭;另一条是为体验长征精神,各种组织重走长征路。就深层次而言,前者之所以成为“新闻”被媒体报道,恰恰证明了处于中国社会上层的官员们中间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长征精神的稀缺;后者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有一部分人还是向往长征精神的(效果如何暂且不论)。针对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有舆论认为,我们没有在强大的敌人面前退缩,却有可能陷入安乐的环境里无法自拔,此言虽然悲观,却无法不引起我们的警惕,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段血于火构筑成的艰辛历程,如果仅从地理意义上记忆它,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持久的。我们要做的唯有精神上持续不断地怀念,并始终以此为准则身体力行。

稿源:红网 作者:赵登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