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玉米变成“黄金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5日01: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金秋10月,五谷飘香。吉林人脸上满溢着开心、自豪。他们终于摆脱20多年的困扰,打破了农作物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这是他们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结果。

  突破传统:围绕农业上工业

  吉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尤其是玉米,产量和质量在全国都叫得很响。

  然而,正是这曾给吉林人带来许多荣耀和自豪的玉米,却成了他们心头长久挥之不去的愁云。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土地承包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全省粮食总产量在突破200亿斤大关后一路攀升,直至突破500亿斤。不料,连年丰收却给吉林人带来了困惑与痛苦:粮食卖不了、粮库储不下、政府补不起。丰收反倒带来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在痛苦的探索中,吉林人逐渐认识到,如果总是盯着产量、数量,就很难跳出农业和农村经济自我循环的小圈子。为破解难题,吉林运用辨证思维另辟蹊径,终于找到了“金钥匙”:围绕农业上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健康发展。

  1992年吉林省德大公司建成投产,几年间就形成了养鸡、饲料、肉食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使玉米转化成鸡肉,经济效益增加了3倍多,还缓解了400万亩耕地上10万余农民的卖粮之忧。但作为单纯的粮食、肉食加工企业,可拓展的市场空间、增值空间毕竟有限,还不足以破解“三农”难题。真正冲出困境的道路到底在哪儿呢?

  思考的结果是:必须进一步把玉米当成工业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以发展工业为目的,把粮食变成工业原料来谋求出路。(下转第二版)

本报记者 刘亮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