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文化遗产,创新是最好的保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6日00:01 红网

  与去年八月十五相比,今年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本身有很大的“不同”——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月5日新华网)

  盼星星盼月亮,盼望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的中秋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现在总算是把“梦”实现了,按常理说当是高兴,应当是喜极而泣,但我并没有丝毫的欣喜之情,相反却感到心情沉重,因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说是一种光荣,但同时也意

味着延续了几千年传统的中秋佳节已经岌岌可危了,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重点保护了。

  在我国,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重阳并列为民间传统的五大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一般百姓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而到后来,祭月慢慢转变成赏月,严肃的祭祀成了轻松的欢娱活动。这种中秋赏月的风俗,尤以唐代为盛,众多文人骚客留下了咏月的诗句。自宋起,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并在明代和清代愈演愈烈——每当中秋月亮初升时,亲人们欢聚一堂,并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便围桌而坐,边吃边谈、看一弯明月慢慢丰盈起来……

  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多元文化日益丰富,使得包括中秋在内的诸多民族传统节日逐渐被人们淡忘。商业化将中秋演变成了“月饼节”,而其中最核心的“祝愿社会和谐进步和家庭团圆幸福”文化内涵则逐渐沦丧,趋于消失,在市场经济夹缝中生存的国人已经基本感受不到传统佳节带来的美好快感,中秋也似乎逐渐失去了自身的魅力与存在价值,月亮依然是那个月亮,但中秋显然已不再是“那个中秋”了。

  中秋佳节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团圆、和谐与美满,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的沉淀,连接着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中国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精心呵护。势利的市场经济将中秋逼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边缘,而文化遗产重重保护下的“中秋”又将何去何从呢?

稿源:红网 作者:黄海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