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大学生的冷漠缘于感恩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6日06:00 光明网
池墨

  一名70多岁的老人从1995年开始陆续资助过8名大学生,但是这些贫困学生毕业后没有一个给老人反馈信息,对这种现象,老人只是说,“这也不能怪孩子们,他们的压力太大了。”(《半岛晨报》9月20日)

  被资助大学生这么冷酷无情,让人辛酸,但善良的老人却以他们压力大,事实也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坏来安慰别人,显然,老人也是在安慰自己。我们不否认,被资助的大学生

并不坏,问题是,对于曾经给予自己帮助过的人,特别是自己特别困难的时候,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我们岂能就这样轻易忘却?甚至连一个反馈信息都没有给老人,这说明,我们的大学生缺乏一种感恩之心,他们的冷漠,缘于感恩之心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悬殊日渐加大,人们的就业压力和工作环境越来越紧张,长期生活在紧张和焦虑之中的人们,人际关系、环境适应等方面出现了问题和障碍,以至于情感障碍、焦虑等心理问题成为现代人的心理疾病。被资助大学生“遗忘”了自己的恩人,并不能就说他们就“变坏”了,但是,也不能据此就说明他们是正常的。虽然老人援助他们,并不是为了索取,也没有指望他们今后会如何报答自己。但中国人素有“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感恩心态,这是人的善良的本性,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善与善之间的信任。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对于传统美德,人们似乎已经无暇顾及,考虑的是自己将来如何就业、如何工作、如何能过得比别人更好。而社会的激烈竞争,让人感到十分焦虑,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变得自私自利起来,一些传统美德,诸如舍己为人、同情救助、感恩回报等最基本的美好人性,在现代人的眼里变得一钱不值。自私自利、贪得无厌、对同类冷漠无情成为当代人的行事准则。而我们的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追求的是高分率和升学率,忽视了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教育,也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处事教育,导致一些高分低能儿。

  当然,被援资助的大学生冷酷无情,责任不能全怪他们,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应该是全社会肩负的责任,如果人人都能以一颗善良的心看待社会、对待他人,人人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回报他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美好起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