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征走散抹着眼泪返故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7日09:47 南方新闻网

  长征走散抹着眼泪返故乡

  老红军彭开数89岁高龄还上山割草,夏天乘凉时常给邻居讲红军故事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

  寻访长征老红军

  59

  他们在长征大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可能无法被提及,但他们出生入死的个体经历应该永远被铭记。

  主角:彭开数

  1917年3月24日出生,四川省巴中市恩阳镇盒治村人,1933年夏天参加红军,一直在红军招待所做后勤工作,1935年随红军长征渡过嘉陵江后,与部队走散返乡,一直务农为生。

  长征往事

  红军一夜冲垮六百里江防

  1935年1月22日,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挥师西进,策应北上。红四方面军迅速完成渡江准备。国民党军队为阻止红四方面军西渡,以53个团的兵力布防于北起广元朝天驿,南至南部新政坝,约600里长的嘉陵江西岸广大地区,纵深直至涪江沿岸,妄图把红四方面军堵在江东,包围消灭。红军依靠苏区群众,在短短一个月之内,赶造出75艘渡江用船。同时还在苍溪王渡镇东河里完成了划船、泅水等渡江作战训练。

  1935年3月28日晚9时许,指挥部发出“急袭渡江”的战斗命令,渡江突击队秘密将几十艘木船从塔子山后经火头垭(今“红号垭”)抬到江边,轻轻推入江中。借夜幕和江水声掩护,偷袭成功。3月29日拂晓,红军陆续渡江,扩大战果。

  与此同时,红三十一军一部在鸳溪口强渡成功,从右侧向北进击;红九军主力在苍、阆交界处的涧溪口强渡成功,沿八庙、盘龙、东岳庙向剑阁方向进击。到3月29日中午,红四方面军大部队架浮桥过江,迅速向敌阵地两冀席卷。至此,国民党惨淡经营三个多月的600里江防,一夜之间被红军彻底冲垮。

  ——摘自《苍溪红军渡情况简介》

  8月9日中午,记者在四川巴中市恩阳镇干部的带领下,在盒治村8组找到了彭开数的家。

  镇干部站在门口吆喝:“彭老汉在吗?”彭开数的孙媳妇从三间两层高的新楼房里走出来问,“找爷爷有事吗?他上山割草了!”听到这一回答,我们都大吃一惊,89岁高龄还上山割草,少妇仿佛看出了大家的心思,笑着说:“割草不算什么,这门口的菜地都是爷爷种的,还养了几头猪,爷爷闲不住!”

  记者随彭家的孙媳妇步行两公里,在对面一座山的山脚下找到了彭开数,他背着装满青草的竹篓,穿过一人多高的草丛往山下走,“给牛吃的。”彭开数指着后面的青草笑着告诉记者,牛喜欢吃新鲜的草,“一辈子干惯了,如果不干活,晚上就难以入睡。”旁边的孙媳妇接口说:“这么热的天,全家人都让爷爷在家歇着,他非要出去!”彭开数转头笑着说,“我知道你们孝顺。”

  回到家,彭开数把青草倒在屋后的耕牛面前,在门口蹭了蹭脚上的泥土,回卧室换了一件干净衣服,记者在他的卧室看到一口黑色的棺材,“儿子孝顺,很早就给我备下了。”恩阳的习俗,老人到了一定年纪,都要预备好棺木。

  穿戴整齐后,彭开数在客厅里坐下,清了清嗓子,拿起茶馆里说书艺人的架势,向记者讲起他的红军故事……

  小时候睡了十年猪棚

  彭开数小时候和兄弟们挤在一张床上,随着年龄的增大,床越来越小了,于是他搬到了外面的猪棚上住,这一住就是10年,直到17岁参加红军。

  1917年3月24日,彭开数出生在恩阳镇盒治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起早贪黑地干活,一年收成只够养活家人,彭开数上面有一个哥哥,几年后弟弟妹妹出生,家里的人口增加到8口,吃饭成了很大的难题。

  彭开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租种的地少,每年只能收十几担谷子,每担谷子东家要分七斗,家里只能留三斗,谷子根本不够吃。彭开数和弟弟妹妹经常都是用谷子磨成粉,连糠一起在锅里煮成糊糊,一人一碗,往往吃完了还不饱,只能舔碗解馋。没有米的时候,彭开数就带着弟弟妹妹到山里摘野菜、野果充饥,家里6个孩子,全是面黄肌瘦的,“那时日子太苦了!”

  东家的儿子和彭开数是同一年出生的,彭开数13岁时,有一次正好遇到东家的儿子。两个人一碰面,彭开数就像霜打的茄子,抬不起头来。因为他发现地主家的儿子比他高一个头加一个肩膀,腰身是他的两个,“他们家每天吃鱼吃肉,肯定长得高”,想起父母一年的辛劳养肥的是东家的儿子,彭开数心里很不是滋味。

  彭开数全家一年的希望就是两头猪,如果能养到过年卖了,年夜饭时一家人就能吃上一顿猪肉,还能还清借东家的谷种,“有两年猪病死了,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半个月没有下床,因为一家人一年的希望没了。”

  当时,彭开数家里只有三间房,父母一间,男孩、女孩各一间,彭开数小时候还和兄弟们挤在一张床上,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发现床越来越小了,于是搬到了外面的猪棚上住,“味道肯定不好闻,苍蝇满身都是”,除了严冬和下雨,彭开数就住在猪棚上,一住就是10年,直到17岁参加红军。

  参军当上招待所厨师

  彭开数后来才知道他和其他的红军不同,不用上战场打仗,只需要烧火做饭给红军的“客人”吃就好了,他成了红军招待所的厨师。

  1933年夏天,刚打完谷子,彭开数正在帮东家割草喂牛,村里的贫协会科主席来到他家,“问我想不想参军,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彭开数说,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少一个人在家,弟弟妹妹们就能吃饱,所以他连红军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就答应了,“当兵再孬也有饭吃吧?”他高高兴兴地告别了父母,跟着科主席走了。

  科主席把他送到恩阳的禹王宫,当时是川陕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府的招待所,一个中年人是那里的主管,给了他一套半旧的军服,彭开数脱下自己补丁摞补丁的衣服,高兴地换上军服开始了红军生活,“第一次穿没有补丁的衣服,特别开心。”

  后来,彭开数才知道他和其他的红军不同,不用上战场打仗,只需要烧火做饭给红军的“客人”吃就好了,他成了红军招待所的厨师。招待所分两部分,前面摆着几张桌子是食堂,后面是大通铺,老远给红军运输粮食来恩阳的老乡,红军都会招待他们吃一顿,“伙食不差,有饭有肉”,如果当天不能回去,还可以在大通铺住上一夜。

  来招待所的除了运输队的,还有给红军捐款的开明地主、乡绅,还有从各个营部来送信的通讯兵,彭开数把他们当做红军的“客人”细心照料。

  在招待所的两年里,彭开数每天都能吃饱,“比家里好多了”,个子往上蹿了一个头,他还学会了一手做饭的好本领,过往的运输队都说他做的饭好吃,“做大锅饭可不容易,要快还要可口”,彭开数比划着做了几个掀动锅铲的动作,看起来依然麻利,他说每顿做几十个人的饭一点也不能含糊,因为招待所里粮食有限,来往的人又多,用最少的材料做实在而又可口的饭菜,花了他不少心思。

  长征渡江后与部队走散

  跟着部队往西走了十多天,“还是没有人管我,后来就走散了。”彭开数找不到部队,有种被抛弃的感觉,抹着眼泪沿原路回了家乡。

  从“客人”们的闲谈中,彭开数知道了不少前线的动向,什么时候被国民党部队围攻,什么时候突围,哪一场战斗打得特别艰难,对于战场上的拼杀,他非常向往,“那才是男子汉大丈夫该干的”。他跟主管商量,能否让他去战场,“当一个优秀的红军,不一定要上战场,这里的工作同样重要。”主管教训他说,招待所是红军和老乡联络感情的地方,把他们招待好了,战场上的红军才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见主管态度强硬,彭开数只好打消了念头。

  1935年初,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开始长征时,遣散了招待所的大部分勤务兵,只带上了彭开数等几个表现出色的。彭开数异常兴奋,因为他终于可以上战场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了,“好不容易过了江,可是体力跟不上”,说起那段日子,彭开数记忆犹新,由于在招待所一待就是两年,他几乎没有出过门,跟那些长期在外打仗的战士比,他的体力明显跟不上,走得非常吃力,他责怪自己不争气。

  刚过嘉陵江,领导让他和几个战士到老乡家里去借粮食。等他拖着粮食回来,招待所的人都被分到各个连的炊事班了,只有他无处可去。他跟着部队往西走了十多天,“还是没有人管我,后来就走散了。”彭开数找不到部队,有种被抛弃的感觉,抹着眼泪沿原路回了家乡。

  “有人说我是逃跑的,我不服。”彭开数鼓着腮帮子摇着头气愤地说,以前夏天在外乘凉时,他常给邻居讲当红军的事,讲到他回来的那一段,别人都会问他是不是开小差逃跑回来的,“确实是因为没有人管我,我才走散的。”

  一辈子的房子情节

  解放后,彭开数勤劳肯干,积累了一些钱,不久便盖起了一排三间的土砖房,“我不时会浆一下墙面,我家的房子总是最光亮的。”

  因为小时候住在猪棚上,彭开数一辈子都有房子情节,他一有能力就会盖房子修房子,“结婚那年,我盖了一个小棚子。”彭开数微笑着回忆起新婚时的场景,那时他二十刚出头,因为在外面当过红军,见过世面,虽然家里穷,村里不少姑娘都看上了他,最后他娶了村里一位漂亮的姑娘,“老伴很贤惠,可惜去世得早。”新婚的草棚是彭开数修的第一所房子。

  解放后,彭开数勤劳肯干,积累了一些钱,他马上向政府申请盖房子,不久,一排三间的土砖房盖起来了,他的几个孩子就是在土砖房里长大的,“我不时会浆一下墙面,我家的房子总是最光亮的。”上世纪70年代,儿子们要结婚了,彭开数拿出一生的积蓄,修了几间大瓦房给儿子结婚,“有瓦房,儿子结婚脸上有光啊!”提起大瓦房,彭开数不无得意。等到孙子结婚,大瓦房已经落伍了,“现在住的楼房,是儿子盖的,老了还能住上新房,高兴啊!”

  本报特派四川记者冯悦

  图:

  彭开数穿戴整齐,拿起茶馆里说书艺人架势向记者讲起他的红军故事。本报特派四川记者孙涛摄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