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无效休闲”亟待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7日12:50 今晚报

  按照国际休闲相关评估标准,类似于麻将、扑克一类的简单重复活动,无法给人群带来全新感受,这类休闲可以归为“无效休闲”

  新华社南宁10月6日专电 (记者何丰伦 罗博)从春节、“五一”、“十一”假期屡创纪录的外出旅游人次到“黄金周”引发的消费浪潮,从花卉、宠物市场人潮涌动到健身、美体机构雨后春笋般出现……“双休日”实施11年来,每年至少2700多个小时的闲暇时间,

使国人真正面对了“休闲”的课题。

  闲暇时间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

  闲暇时间的增多源于“双休日”制度的实施。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一直实行每周6天、每天8小时工作制,全年工作时数约为2448小时。从1994年5月1日开始,国家尝试每周5天半工作制,即隔周多休一天;1995年5月6日起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双休日正式走进人们生活。

  国家规定一年52周有104个双休日,加上春节、“五一”、“十一”、元旦共10天假,全年仅假日就达114天,2736个小时。而学生、教师有寒暑假;国家公务员、科研与事业单位、外企人员等“带薪休假”;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农民约有“半年闲”;退休人员绝大多数“赋闲在家”;求职、再就业使很多人有较短的“择业空置期”,而“远程办公”“自由职业者”的出现,使选择“弹性工作制”者更多了余暇。

  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时间分别为20.92天和167.4小时,全年工作总时数为2008.8小时,按工作时间横向比较,闲暇时间的拥有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工差不多。

  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认为,仅从理论和制度上分析,每年的114个法定休息日就意味着国人每年有1/3的时间在休假。假日“休闲”已成为时代重要特征之一,也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无效休闲”不容忽视

  不过,与闲暇时间增多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休闲方式的简单重复。今年“十一”期间,记者通过电子邮件、QQ、MSN和街头随访的方式,对北京、上海、昆明、桂林等地人们的休闲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有近七成受访者习惯在打麻将、打扑克、网络聊天中度过自己的假期;68%习惯外出购物;“看电视”“上网冲浪”等仍是主要休闲方式,“运动健身”和“短程旅游”的选择人数只有不到10%和8%。

  留学德国的旅游策划专业人士陈安宁作了这样的比较:欧美人过闲暇时间,超过1/3以上选择户外运动或者健身,1/3选择读书和接受心理咨询,如果拥有超过5天的闲暇时间,多数人首选项目是短途旅游。攀岩、野营、登山、冲浪、骑马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不仅能放松身心,而且能提高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这种休闲方式,比简单的麻将、扑克休闲,更能提高效能。

  陈安宁认为,按照国际休闲相关评估标准,类似于麻将、扑克一类的简单重复活动,无法给人群带来全新感受,这类休闲可以归为“无效休闲”。专家测算,按照每年114个假日计算,3/5以上的休闲时间尚属于“无效休闲”,真正能够刺激劳动力创造性恢复“有效休闲”时间人均不到2/5,只有45.6天。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闲暇时间的利用率、休闲方式和劳动力恢复程度之间的“性价比”,应该成为衡量闲暇时间效能更为重要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距离休闲大国仍有不小的差距。

  如何才能转化为“效率红利”

  中国人距离休闲大国尚远的现实佐证是:几乎每次“黄金周”前后,各大医院都要迎来因长时间在麻将桌、牌桌上“鏖战”引发综合病变的患者,大城市的心理咨询师们都要接待不少长假之后工作不适的心理患者,电视、报纸、广播等传媒也纷纷传递假期之后进行“身心调适”的诸多“法门”。

  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人缺乏休假的规划,而对闲暇时间缺乏规划的结果是“越休越累”。很多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都表示,他们无法心无旁骛地休假;有部分人认为休假之后“更累”;还有人表示因为“黄金周”期间公务不断,假期结束后还需要至少1-2周来调节身心,才能恢复工作状态;少数人甚至认为,“休假”之后工作效率更低。

  缺乏休假的规划性和休假的选择性,其连锁反应是休假目的地单一,多为旅游热门地区;休假目标单一,“休假”=“旅游”;休假方式单一,拖家带口集体出游……结果是不少旅游景区接待能力不足,游客投诉不断,游客身心疲惫。

  “越休越累”的结果不仅个人无法享受到闲暇时间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效益,就是企业、国家行政机关也无法分享休闲之后带来的“效率红利”。为阿迪达斯提供员工效率咨询的普斯特高层信息主管刘旭东认为,世界500强企业员工休假与提升效率之间的评估是1∶2.5~5.5,即休假之后员工工作效率提升幅度为没有休假前的2.5~5.5倍。而在我国,“休闲创造效应”还远未显现出来。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旅游学专家陈雄章认为:“在时间总量提升的同时,政府部门和休闲产业如何引导人们走向更加健康、科学的休闲方式,从每周的‘双休日’着手,提升人们的科学休闲意识,将巨大的休闲时间储备转变为现实的价值储备,将是今后中国休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