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想知道“节后月饼”去向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00:01 红网

  曾火红一时的月饼在中秋节这天遭遇寒流。昨日,媒体记者在王府井、好又多等大型商场、超市看到,约90%的豪华月饼打出五折的诱人折扣,一款精包装的“鲍翅王”,售价仅60元,可消费者对此并不领情,月饼展台客流量稀少。(10月7日《成都日报》)

  中秋一过,月饼价格便如同昙花,常规的市场往往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降价撤市。月饼作为特殊的“节令食品”,它所附带的传统文化价值显然迥异与粽子、元宵等节令食

品,在自发的价值规律调节下,月饼年年难逃供大于求的命运,当年的“冠生园事件”依然让人心有余悸,在食品安全危机防不胜防的宏观语境下,我们除了关注节前那些月饼“陈馅与否”、“瘦身与否”等,节后更当关注那些从市场中迅速失声的月饼,它们又流向了哪里呢?这个问题如果答案暧昧,明年的月饼市场就难免会继续让消费者心存犹疑。

  关于“节后月饼”的动向,新闻话语中常见的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月饼企业在那里自说自画,说或者是内部消化或者是集中销毁等等,但谁来证明作为利益关联方的月饼企业话语权的真实性、合法性呢?一方面就月饼本身而言,由于馅料占了月饼原料成本的近70%,且月饼的保质期短,厂家“去皮保馅”的“动力”在如此巨大的机会收益面前不可谓不澎湃激昂。理论上说,大宗的剩余月饼恐怕只能作为经济学上的“沉没成本”来对待,放弃挽回的努力就是最经济的,但是要所有的月饼企业都在经济学常识上高瞻远瞩、在道德学拿捏上不悖逆商业伦理,似乎又是不现实的。其次,尽管近年以来我国实施了首个月饼行业新标准、《食品卫生法》等法律对月饼的质量也进行了相关规定,但没有对厂家收回的月饼应该如何处理制定专门而硬性的规定,工商、质监、卫生等职能部门也多是在中秋前夕对月饼进行执法监督,在具体的监管和处罚办法缺位下,这些标准说到底也还是个“道德标准”“过气月饼”的有效监控依然是纸上画饼,厂家是否能真正执行兜底的还是“行业自律”——这也是节后月饼去向成谜的根本原因。

  “节后月饼”的去向,说到底也该是消费者广义上的知情权,更是职能部门监管的职责所在。每年在新月饼上市时的日常检查、成品抽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对“陈馅”的事后监控,让“陈馅”不再成为公开的行业秘密,需要我们给“节后月饼去向”一个透明的答案。其实,无论是销毁还是打折,抑或是作为硬性福利发给员工,都是些有待商榷的临时对策。也许只有让月饼回归到普通食品的基准定位,我们才能更好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月饼企业才能真正结束节前节后冰火两重天的历史、月饼价格也才不至于如此急功近利。

稿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