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继承传统:仪式之后必须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01:22 新京报

  《重庆时报》10月6日报道:中秋日,重庆市40余汉友身着汉代服饰祭祀月神。这件事在网络和媒体上的影响很大,但更多的是质疑的声音,包括其祷文的内容、仪式的过程、乃至于祭祀的意义。比如,10月7日,四川教师刘海明在《新京报》发表《过中秋有必要穿汉服祭月神吗?》,被当天的新华网全文转发。

  超越这些表象不谈,身着汉代服饰祭祀月神这件事情,其实代表了近年暗里升温的

国学热、儒学热。比较大的事件包括北京大学设立的传统文化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新设的国学院、香港汤恩佳博士主持的孔教学院、长春市图书馆的国学讲堂,还有一些私人开办的国学小班等,这些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下带来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一些仪式的成分,比如把四书五经印在领带上,主讲者峨冠博带,私塾式的教学模式等。

  继承传统,仪式是必要的,因为仪式本身具有一种引导和沉静的作用。所以,重庆市的40余位汉友过中秋穿汉服祭月神,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仪式又只是一个开端,而怎样把仪式中的精神灌注下去,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仪式到实质之间不能让人等待得太久,否则仪式的严肃性将走向它的反面,越庄重的仪式,本身潜藏的反讽力量越强大。

  那么,再观察身着汉代服饰祭祀月神仪式后的内容进行,一旦不如人意的地方太多,创新的紧迫性就增强了。

  传统文化的价值毋庸置疑,但问题是,目前在弘扬的旗帜背后,似乎却只是一种常识的接力。因此,支持者们需要以更多的创造性成果,来振奋和证实这个价值,而不能简单地推给后人。

  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的作用在于回答当前的人文问题,而当前有些富学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似乎缺少面对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有时更是热衷于宏大的文化叙事,而忽略了对文化细节的再现与激活。这自然就影响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继承。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应该失落自己的使命,而应该用自己的积极思考,去更多地发出富有建设性的声音。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文化都至少是一种免疫力,也是存在的力量和意义。传统文化是能够说清楚自己问题的直接资源。

  故此,仪式之后,从传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创新成果,才是真正的弘扬之力。

  □王永(中国传媒大学教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