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看了长芦龙,小了天下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02:20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 刘泱 周扬天宇 通讯员 左年生 刑光理

  【金陵晚报报道】高淳县的长芦龙灯,其特色是三龙同舞,龙头装饰自成一格。黄龙头饰双冠,红、白两龙首各饰三冠,眼、耳、口鼻、角更是显目灵异。龙头高达3米,龙体长40多米,分24节,一个龙头要3个人共同撑掌,一条龙要百多人轮番玩舞。

  非遗传人档案(13)

  姓名:杨周春年龄:74岁传承经历:13岁开始扎龙灯。会扎灯,熟悉舞龙的套路习俗,亦会做龙头上的泥塑装饰。没有年轻人愿意学徒。

  非遗传人档案(14)

  姓名:杨文波年龄:84岁传承经历:祖传第四代传人,专门捏龙头上做装饰的泥人,可惜膝下无子,手艺无人继承。

  南京民间的龙灯种类不少,唯独高淳淳溪杨家村的“长芦龙灯”口气最大,号称“看了长芦龙,小了天下龙”。长芦龙灯的确排场很大,三条巨龙,每条都有68米长。当地村民认为舞了龙灯的人这一年就能发财,所以不愁没人去舞龙,倒是会扎龙灯的人一年年渐渐老去,已经寥寥无几。

  黄红白三色龙各有寓意

  据介绍,长芦龙灯的来历还有个民间故事。传说是在宋朝末年,杨家村有个叫杨义泰的中年人,某日正在村边大水塘垂钓,霎时,水面跃起5条巨龙。很快,风平浪静,龙潜水底。

  俗话说,梦龙得子,见龙必死。杨义泰吓坏了,赶忙祈祷神灵:“龙王啊!请别见责小人,若能尊容再现,我定能仿效扎成龙灯,于每年的元宵灯节兴赛纪念。”神奇的是,龙形果然再次浮现,一共黄、红、白、青、黑5条。杨义泰没有食言,第二年春节,他就按照记忆,亲自设计并指挥工匠扎成5条巨龙。据说后来因为兵荒马乱,5条龙费用负担过重,清朝的时候,改成了黄、红、白3条龙,但是尺寸规格仍旧,而且制作更为精美华丽。

  龙的颜色不一样,寓意也不同。其中,黄龙居中,寓意稻、麦堆成山;红、白二龙一左一右象征阳光雨露,风调雨顺。去年二月,杨家村修了龙王庙,龙灯舞过之后,龙头就被高高地供奉在庙堂之中。

  做一个龙头要忙7天

  今年74岁的杨周春13岁开始学扎龙灯,这门手艺一直用到现在。他告诉记者,高淳县的长芦龙灯,一个龙头就有3米高,龙身子长60多米,要3个人共同撑掌。身子分24节,扎的时候要十几个人才能排开,很费工夫。

  舞龙更要看年景,哪一年风调雨顺,家家收成好,村上的人家就各自凑一点钱,舞一场龙。决定舞龙了,正月初二从庙里把龙头请下来,约莫10天的时间,就要把三条龙全部扎好。

  老人告诉记者,制作这样一条龙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用几十种材料。最难做的是龙头,乃是竹篾编织,绫罗、彩纸蒙糊,镶嵌着各种飞鸟走兽、花草虫鱼、历代戏剧人物群像。每次扎龙头,杨周春带上一个人,每天丢下饭碗就到龙王庙开工,一般需要7天左右才能制作出一个龙头。

  40多个“小菩萨”不重样

  长芦龙灯的龙头不仅扎起来不易,更有名堂的是装饰在龙头上,用泥塑的40多个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又称“小菩萨”。84岁的杨文波就是专门捏这种泥人的艺匠。

  杨文波这个手艺是祖传的,他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

  记者看到,每个龙头点缀的泥人大概有40多个,红脸、白脸……没一个是重复的。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三国”、“水浒”、“西游记”中的角色,也有包公、穆桂英、五虎将等正义的化身,还有八仙庆寿、福禄寿之类“讨兆”的……个个形态各异,活灵活现。

  杨文波说,小小一个泥人,从选土开始,处处有讲究。记者看到,一块黄泥巴在他手里,一扣、一捺、一挤,分把钟的工夫,就变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武将。当然,这还是第一步,要变成成品,最后还需要晾干、上色、着装,所有的过程加在一起,大概需要两天时间。

  一场盘龙上千人参加

  龙扎好了,正月十二起“试龙”,女眷不能参加,男人们将龙灯请出龙王庙,在龙王庙前排练一番,这期间村民不许赌博、家庭不许吵架。一直舞到正月十八。记者听说,参加舞龙的都是青壮年,人们按照每条龙的颜色,穿着一致,头扎方巾,腿裹绑布,脚穿姑娘们用棉纱编织的荷花草鞋。龙灯出动时,阵势庄重,放马蹄炮和铁铳,盘龙时上千人参加,旗、锣、鼓、铳齐全,火把开道,灯笼分站出门柱,由打珠员引导,各龙按顺序旋转数周后,即行黄龙居中“打饼”,称之为“稻堆饼”,它预示着秋收后稻堆的高低。

  到了晚间,龙首龙身燃满红烛,周体通亮,流金闪烁。收场时,黄龙居中,3条闪光溢彩的巨龙由散游而后盘聚,由盘聚而旋卷上升,最后以黄龙头高抬数丈终场。

  据介绍,正月十八舞完最后一场后,除了龙头、龙颈、龙尾外,其余部分全部烧掉。而保留的龙头、龙颈、龙尾则被请回龙王庙中。

  长芦龙灯艺匠无传人

  说舞龙的时候,杨周春兴奋得眉飞色舞,但是说起带徒弟,他显得有些无奈。杨周春说,扎龙的时候,小年轻觉得好玩,围过来看看,但很难耐下心来学。

  泥塑的第四代传人杨文波膝下无子,“我已经80多岁了,照这样下去,家业失传是早晚的事情。”说到这里,一向开朗的老人不禁忧伤起来。

  (编辑雨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