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论文写在新农村的大地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03:07 中国青年报

  刘纯银

  最近,有两条新闻吸引了我:一是据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中国第三届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上透露,由于中国科学家成功找到了杂交水稻增产育种的技术路线,中国政府确定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增产目标(亩产900公斤),有望于2008年提前实现。二是近年北京农学院师生坚持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十五”期间推广高新技术成果

120项,在北京郊区的农业推广效益达到12亿元,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技兴农奖项共34项次。同时,他们还为京郊22个村镇和科技园区制定了科学发展规划,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服务“三农”效益明显,赢得了广泛赞誉。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支撑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为加快农村发展,从1982年起,连续五年党中央下发的第一个文件都是关于农业问题的。在18年以后,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第六个“一号文件”。2005年1月,中央又下发了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是长期形成的,改变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也就是说: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必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人才需求热潮。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去年我国各类高校在校生已超过2000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一年就有300多万名。如果按当年72.6%的总就业率计算,每年将有90多万名毕业生暂无就业岗位。这对新农村建设来说,是巨大的人才资源。然而在现行高考及就业体制下,加之城乡二元结构和巨大的利益落差,城市像一台巨大的人才收割机,一茬茬地收走了农村培养出的成熟人才,一批批跳出农门的学子除了千方百计地挤进城市,再也不愿回乡。

  记得前两年在国内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建议下,曾建立过大规模的大学生支农协会,各高校建立分会,大学生利用假期把下乡调研与支农支教相结合,带给农村新思想,帮助农民学法律、讲政策。大学生的各项支农调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各地高校掀起了“关注农村,塑造自我,建设新乡村”的热潮。毫无疑问,建设新农村不是靠“一阵子”的运动能解决的,这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今天作为新世纪的大学毕业生,无论是在城市长大的还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不仅要责无旁贷地关注农村、农民、农业,更要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来。我想,无论是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还是北京农学院的师生都为当代有志改变农村命运的热血青年做出了极有价值的职业选择的榜样。

  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大学毕业生只要更新就业观念,就能开发出大有作为的创业平台,让我们把反哺农村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到广阔天地建功立业,把自己的论文写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地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