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移民法案再成焦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08:28 法制日报

  核心提示

  2006年11月美国将进行参众两院选举。当地分析人士指出,无论对共和党还是民主党,这都是一次至关重要的选举,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下届美国总统的归属。除久拖不决的伊拉克战争和经济问题是两党争论的焦点之外,新的移民法案无疑将成为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美国移民法改革问题的辩论已经进行了许久,但由共和党、民主党分别控制的参众两院一直没有在移民法的细节上达成一致。更由于今年的中期选举,移民问题已成为选举之年的一个重要话题,移民法案也就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个移民管理方面的法案。占美国总人口12%的3400万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票源,因此美国的移民改革法案能否在中期选举前出台,对两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票源有力左右移民法案

  在美国要不要实行较为严格的移民政策,历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2005年底美众议院通过的移民法案就是一个比较严格的移民法案,因此招致了全国范围的游行示威,就连一贯保持低调的来自中国的移民也参加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结果美参议院于2006年早些时候通过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移民法案,尽管不能全面满足移民的要求,但总算在关键的问题上为移民留出了应有的余地。

  众议院通过的移民法案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从本质上讲有着明显的区别。众议院通过的移民法案主要推动者是反移民的保守派议员,代表着民众中的反移民情绪。该法案强调的是非法移民和滞留不归者就是触犯了美国的法律,并把非法移民列为重罪,同时还把向非法移民提供帮助也定为犯罪,主张对这两种人都进行严惩;如果按照该法案的规定,美国现有的逾千万非法移民将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而参议院通过的法律侧重于加强边境执法将非法移民拒之美国国门之外,要求严惩雇用非法移民的美国雇主,同时参院还支持布什总统的“客籍劳工计划“,为长期在美国、自食其力的非法移民提供了取得合法居留权并且最终成为美国公民铺平了道路。支持这个议案的马萨诸塞州民主党籍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说,“这是我们历史上最具有深远影响的移民改革法案,要解决那些存在于我们破碎的移民制度中已经太久的现实问题,这是全面而又务实的尝试。这会加强我们的安全,同时反映出我们的人道主义”。

  在参议院通过比较宽松的移民法案之后,许多共和党众议员明确表示反对这一法案,反对给予没有通过正当途径进入美国的外国劳工获得入籍的途径,他们把这看成是对之大赦和对非法行为的奖励。众议院多数党领袖波伊纳表示,令1200万非法移民名正言顺地取得合法身份,这种做法只会削弱边境的安全措施。一些共和党众议员还认为,参议院法案中提出的“客籍劳工计划”将会压低美国人的工资水平,使中低收入的美国人深受其害。

  但在许多人看来,参议院通过的法案是以平和和务实的方式,致力于解决美国当前的移民问题,与布什总统的加强美墨边境安全和实施“客籍劳工计划”有着共同点。最近美国司法部长冈萨雷斯表示,在11月选举前要通过该法该是一大挑战。彻底改革移民政策已经成为最挑战国会和布什总统的政治议题之一。

  移民日益冲击英语族群

  

  美国人口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年中,美国的移民数量上升了16%,移民人数已占全美人口12.4%的比重,而2000年这一比例只有11.2%。这就是说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又增加490万移民,使得总数达到3570万人,比加州全州人口还要多。其中主要移民来自美国的南部邻国墨西哥。

  无论是合法在美居留的还是非法进入美国境内的,在美的墨西哥移民远超过来自其他任何国家的移民。据2005年联邦政府提供的数字显示,来自墨西哥的移民有1100万人,华人180万人,印度人则为140万人,而来自欧洲的移民人数比例却在大幅下降,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下降幅度竟达29.4%。其中不少20世纪中期迁移至美国的欧洲移民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他们的第二代也已进入壮年,而来自欧洲的年轻一代出于种种原因只是将美国作为一个暂时的栖身地,不再将美国作为最终的落脚点。

  美国联邦政府今年8月18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大约有1050万非法移民居住在美国。这份报告预测,2006年美国非法移民数量将达到1100万,而2000年国土安全局移民数据部公布的非法移民数为850万人。非法移民多半来自拉丁美洲,尤其是美国的邻国墨西哥。

  据美国边境管理部门统计,2006年1月以来美墨边境被逮捕的非法移民数量上升了将近4%,由去年同期的795,218人增加至今年的826,109人。而且这一增长趋势还在发展,因为美国会立法程序仍在进行中,不仅已经在美居留的非法移民对可能的“移民大赦”寄以厚望,就连尚未进入美国境内的一些拉丁美洲人也受“大赦”的吸引,趁现在越境比以后容易,美联邦政府决定的增派国民护卫队维护边境的计划尚未到位之机,纷纷偷越国境。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5年调查资料显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纽约州、新泽西州及伊利诺伊州过去和现在都是来自墨西哥的移民家庭的首选居住地。但调查又发现,自2000年以来,这个传统的概念正在被打破,移民纷纷涌向美国东南各州,如北卡罗来纳州及乔治亚州。

  今日华盛顿的街头再也看不到过去宣传广告中的“山姆大叔”式的面孔了,以黑白肤色为主体的种族正在被淹没在“红皮肤”的墨西哥人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群结伙的墨西哥人不仅在华盛顿特区可以看到,就连最边远的内地印地安纳州也屡见不鲜。这些人中绝大部分都不会讲英语,靠着亲戚或者老乡找着一份可以赚钱、养家糊口的工作,在这里生活着,在这里等待着美国的移民政策发生变化以圆他们当美国人的梦。

  美国人已经开始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一种担心,即如果这种来自拉丁美洲的尤其是墨西哥的移民潮得不到有效遏制的话,用不了多久,墨西哥人将成为美国的最大种族。尽管刚刚移民到美国的墨西哥人勤劳、节俭、会过日子,但由于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有人担心对未来美国整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背景

  2005年1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旨在从重打击非法移民的移民政策改革法案。该法案主要侧重于打击非法移民和保障美国的安全,主张对那些雇佣和帮助非法移民的人进行严厉惩罚,并主张在美国、墨西哥边境设立一道让非法移民难以跨越的“安全墙”。此举在全美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抗议浪潮。

  在抗议示威浪潮的巨大民意冲击下,2006年3月27日,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初步拟定并通过了参议院版本的移民政策改革法案,即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客籍劳工计划”:酌情发给已在美国工作的非法移民为期3年的工作签证,签证到期后,其有效期有可能续延3年。之后,根据移民的不同表现,确定他们是否有资格申请加入美国籍。然而参议院目前仍在对该法案进行讨论。

  美各州非法移民相关法案

  冯少杰

  美国联邦在非法移民问题上仍没有统一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各州已先行一步,结合本州的实际,推出了一些更适合于本州特点的有关非法移民法案或者规定。这些法案有的已经州议会通过,成为当地居民必须遵循的法律。

  从以下的法律或法令的规定来看,这些州在移民的问题上都比较实际。有的比较原则,有的则比较详细,有的对非法移民比较温和,有的则比较严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各州深受党派之间斗争的影响,移民这个炙手可热的问题,不仅是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政治议题。

  ●亚里桑那州:英语是该州的官方语言,美国公民和合法移民可获得医疗保险,但非法移民仅能获得急救治疗。禁止非法移民获得公共服务,如成人教育、儿童保育和公立大学的州内学费。

  ●加利福尼亚州:不提供非法移民的儿童健康保险。

  ●科罗拉多州:禁止政府机构与雇佣非法移民的企业签订合同。要求欲与政府签订合同的企业审查员工的身份。对伪造身份处以5万美元的民事处罚。

  ●佛罗里达州:要求申请驾照时提供合法移民身份的证明。

  ●佐治亚州:自2007年7月1日起要求与州或当地政府签订合同的承包商核实新员工公民身份。要求申请公共福利的成人提供合法身份证明。要求佐治亚州所有公司自2008年1月1日起核实新雇员身份是否合法,雇员方可申请州内收入税减免。

  ●伊利诺斯州:公民与合法移民方可获得州内健康保险处方。

  ●路易斯安那州:授权政府调查涉嫌雇佣非法移民的承包商。州政府可命令解雇这些员工并对企业实施罚款。

  ●马里兰州:该州为合法移民的孩子和怀孕妇女增加医疗服务。

  ●马萨诸塞州:州长表示他将要求联邦政府机构允许警察在常规强制执行活动中扣押非法移民。

  ●密苏里州:拒绝为非公民的雇员提供失业津贴。

  ●内布拉斯加州:非法移民学生有资格获得州内公立大学的学费。

  ●纽约州:车辆管理局可以要求移民必须证明其在美国合法居留的身份,才能拿到驾照。拒绝为非法移民提供失业津贴。

  ●宾夕法尼亚州:禁止州工程项目雇佣非法移民。

  ●南达科他州:要求在选举时提供护照或其他政府颁发的身份证明。

  ●田纳西州:对雇用非法移民的州项目承包商一年内停止贸易。

  ●得克萨斯州:禁止企业从非法移民员工的应纳税所得中扣除工资和福利支出。投入2000万美元加强里约格朗德的边境安全。投入500万美元在边境易入境地带增加监控摄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