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要把名牌大学办成“富人私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10:15 中国新闻网

  现在有一种危险的倾向,有人为高等学府、名牌大学高收费“正名”。高等教育虽然是非义务阶段的教育,但只要是公立大学,就应该体现公平和百姓负担得起的原则

  声名显赫的哈佛大学,目前正在试图撕下“富家子弟学校”的标签。他们破天荒地废除提前录取制度,以便给不同家境、背景和能力的考生创造公平竞争机会———这个几乎震动了美国教育界的举动,使它成为全美第一所完全取消这一制度的高等学府。此前,这座

私立学府已经采取大量措施,使它更加贴近贫困和工薪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其中一项就是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美元的学生可以免学费。

  哈佛大学的“平等行动”赢得了众人的尊崇。提前录取制度最大的不公平在于,来自家境殷实的学生可获得更多录取机会,而来自底层的劳工、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可能丧失更多踏入哈佛大门的机会。由于提前录取制度造成学生无法比较各大学之间的奖学金提供情况,那些经济上不算富裕的学生基本上不会选择预先录取的方式,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哈佛大学代理校长德里克·博克呼吁其他学校也能效仿此法,放弃不公允的入学制度。

  哈佛大学的“平等行动”,也可以说是一场“平民行动”。它的发起,显然与美国高等教育面临“倒退”的现实背景有紧密关系。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已经在高校招生率和毕业率方面落后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美国国家公共政策及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最新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在25岁到34岁这个年龄组中,美国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口比例在发达国家中仅排名第7。总体来看,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体系都有所改善,而美国的高教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就一直停滞不前。

  这份调查报告指出,对于美国大多数家庭来说,大学学费越来越难以负担。一般来说,读大学1年的费用占家庭收入的31%。但是这个数字掩盖了20%的低收入家庭和20%的高收入家庭的巨大差异,因为学费占低收入家庭收入的73%,而只占高收入家庭收入的9%。报告进一步披露了来自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年轻人在接受教育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在美国12个州,18岁至24岁的高收入家庭的年轻人上大学的比例至少是同龄低收入家庭年轻人的两倍;有5个州高收入家庭年轻人上大学的比例至少是低收入家庭年轻人的3倍。

  “学费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是一种倒退。”美国国家公共政策及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帕特里克·卡伦的观点让人颇有同感。虽然导致美国高等教育“倒退”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报告指出的学费负担无疑是重要因素之一。

  联系到我们国家的教育现实,哈佛大学的“平民行动”、美国高等教育“倒退”的教训和帕特里克·卡伦的提醒,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警醒和思考。“现在上大学,几乎是经济实力说了算。”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来自平民家庭的抱怨。让高昂的学费继续阻挡住来自平民家庭学子的脚步,让经济实力和家庭背景左右他们接受教育的水准,富人势必垄断优质教育资源,贫者必然丧失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遇。难道当大洋彼岸的高等学府正在掀起“平民行动”的时候,我们的名牌大学却要向“富人学校”跟进吗?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推行平民化教育是教育公平应该坚持的一个理念。“去平民化”的教育,是教育的最大倒退,不仅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而且拉大贫富差别和阶层差距,使社会产生很深的断裂。现在,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和均衡发展正在积极地、富有成效地落实。但要注意的一种现象是,防止把高等教育变成“富人的教育”,防止把名牌大学办成“富人的私塾”。

  现在有一种危险的倾向,有人为高等学府、名牌大学高收费“正名”,他们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否则就是非理性的”;并认为“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名校费用高是合理的”。真的是这样吗?学费,加上住宿费、生活费,最起码一年一万多元,这样的费用有多少中低收入家庭能笑着承担起?

  高等教育不是“富人的特权”,名牌大学也不是“富人的私塾”。高等教育虽然是非义务阶段的教育,但只要是公立大学,就应该体现公平和百姓负担得起的原则,不应该让平民子弟因为不合理的高收费而放弃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更不能让寒门学子因经济原因失去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权利。

  每年高校入学之际,社会上总会发生几起因无钱上大学造成的家庭悲剧,这样的悲剧冲撞着平民百姓的心灵。目前最现实的办法是,教育部门要完善以助学贷款为主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绝不能让一名贫困学生上不起大学;同时要规范高等院校的收费问题,尤其要防止名牌公立大学以“优质资源有限”的借口变成“富人的私塾”。

  (来源:工人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