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研究需要韬光养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10:41 长沙晚报

  有全国政协常委最近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科技泡沫”。另有几位科学家表示,科技界必须改革以“量”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因为浮躁的学风和“科技泡沫”将阻碍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平心而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科研成果没有实际意义,已不是新闻。“论文垃圾”、“科技泡沫”等既形象又难听的说法,已从隐喻变成明喻,成为大多数科研成果的代名词

。如今的学术论文也好,所谓的科研成果也罢,其实用价值有多大,套用一句流行广告语:“地球人都知道”。奇怪的是一些人明明知道时下的许多科研是在做无用功,却还在竞相上演科研版的“皇帝的新装”滑稽剧,耐人寻味。毫无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耗费的是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还包括由此滋生的行业腐败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改革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实现从以量为主到以质为主的转变,应该已迫在眉睫。

  务实的精神从来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任何一个行业,包括科学研究领域,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务实的作风从来都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科学研究如何才能务实?那就是不看论文(成果)的数量而看质量,不看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摆弄出了多少个“项目”,而看论文或项目完成后对社会的实际影响。近年来,“韬光养晦”四个字经常在报端出现。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将“韬光养晦”应用到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科学研究工作中,相反,跑步跨入科技大国,倒成了一些官员的雄心壮志。一时间,学术期刊版面费不断看涨,因为不写论文没有评职称的资格,没有加薪和晋升的机会,论文(科研项目)成为了“成就”胸前的标识。这种追名逐利的价值取向,势必导致论文数量的“大跃进”。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评中级职称,没有两篇核心期刊的论文,将被拒之门外,发展到后来,连取得初级职称都要求在指定的期刊上发表至少两篇论文,如果是中级晋升副高,更是要求在重点核心期刊上几番露脸。我们的院校如果都是这样要求,我们的重点期刊核心期刊质量如何保证?它们只好版面费一再翻番,最后终成赢利的“阳光产业”。

  只有鼓励学人韬光养晦,给他们以应有的信任和宽容的环境,而不把他们当成行政部门完成科研“任务”的特殊劳动力;我们的一些科研人员也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制造伪科学来谋得自己一时之私利,中国的科技事业才有光明的前景,这种观点也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作者:刘海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