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谁来挠挠硕士的"千元之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11:11 云网

  重庆一男子,父母花费百万元送其出国留学8年,取得2个硕士学位后回国。几经波折,在国内仅能当一名广告业务员,月薪1500元。(见10月7日《重庆时报》)

  当然,诚如专家所言,不少留学生出国留学,源于盲目跟风,回国容易出现“社会综合适应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的大学生、硕士生屡屡遭遇“千元之痒”,真的仅是由于自己的贬值?

  近年来关于“大学应届毕业生薪酬降低”、“超低价招聘大学生”等新闻,屡现报端,社会甚至风行“大学生进入低薪时代”的说法:不少招聘单位打出诸如“学历——大学本科,月薪500元-600元(包食宿)”的招聘条件。讨价还价后能“锁定”千元左右就不错了,即传说中的“千元之痒”。

  现实越来越残酷了,对比本科生,似乎海归“硕士生”更是“奇痒难耐”。我们不得不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了。平心而论,这并不是笔者没见过世面的“九斤老太之论”。因为仅仅数年之前,大学生和硕士生还被誉为“天之骄子”,将之比为“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都不嫌过。不论到哪都是块名副其实的“香饽饽”,工资福利等各方面待遇,更是一般求职者所难望项背的。

  笔者以为这是由培养一名硕士生的各种投入,加上培养成型后其自身所具备价值,和其即将对社会的积极产出(一般是隐性的)等因素综合决定的。换言之,正是硕士生自身具备的包括知识、能力、道德的多方面素质(即价值)决定了他的“市场价格”。这也正是“价值决定价格”的价值规律的体现。

  后来由于扩招,导致了就业问题开始严峻。但也不能因此,就拿“市场”卡人。因为招聘会一些“你嫌少,不想干?不知还有多少人争着抢着干呢”之类的畸形“招聘市场论”,其实是对毕业生,甚至可以说是对知识的一种不尊重,必然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和那些在特殊时期囤积居奇,趁势牟取暴利的奸商,也没啥区别。不过一个是哄抬,一个是强压罢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单位忽略了,培养一名硕士生的成本支出和其自身“价值”。仅就经济成本而言,本科4年,一般都得花费四五万元,更遑论不菲的留学成本了,若找个工作月薪仅千元左右,光还清大学成本就要七八年。

  笔者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很能理解当事者不平的原因。对于眼下的就业形势,我们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没有狮子大开口,只是想要一份合情合理的报酬,一个可以接受的“性价比”。过低薪金对学生及其家庭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能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产生,进而直接影响今后教育状况。[作者:李晓亮]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