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愿“斩污风暴”席卷全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12:00 光明网
许贵元

  “经济要发展,污染难避免”。正是这一根深蒂固、且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传统观念”,使我国环境污染日趋恶化,危险信号频频发出。国家投入血本治污,但并没有大见成效。污染已成了“祸国殃民”的人为灾难。这种现象再不能继续下去了!

  来自本月29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说,“由国务院七个部门参加的环境督查行动不仅要打掉违法排污企业,更要打掉违法企业背后的保护伞。”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应急与事

故调查中心副主任陈善荣用这样的话语,描述即将在全国开展的“斩污”行动。

  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出现了“不降反升”的势头,一些地区因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不断,影响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在一个多月前的8月26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跟踪检查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实施情况时曾指出,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不要盲目追求和攀比速度,但各地提出的经济增长指标普遍高于7.5%,而且有层层加码之势,越往下面指标越高。不少地方发展经济主要还是依赖高投入、高消耗,一些地方结构调整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严重的环境“欠帐”和“注水”后形成的经济指标的“虚高”问题,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无疑是对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发出的“危险信号”和“严峻挑战”。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确实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经济成果的获取有相当的比重是通过靠高投入、高消耗、粗放经营“换”来的,有的是靠牺牲昂贵的生态资源或提前吃了子孙后代的饭“勉强”发展的。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因污致贫”、“因污返贫”的恶性循环现象。这与地方官员急功近利的“执政理念”和被扭曲的“政绩观”有直接关系。主要根源是:一是干部考核机制有弊端。现在考核干部的政绩,主要看你经济指标完成的如何,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因此,有许多地方为了追求高速度、快发展,就采取“行政高温、上挤下压、层层加码、超量提升”的办法,基层无奈,只好施展“弄虚作假”,否则,“经济一旦上不去,‘乌纱帽’就可能摘下去”,致使有的地方坚持“有水快流、盲目大上”的做法,一味“追指标、超任务”,甚至“为官一任,污染一片,造孽一方”,个别的还靠经济发展的政绩来掩盖腐败行为。环保部门也存有动用“一票否决权”,会影响方方面面的关系的“活思想”。二是思想观念有“问题”。有的领导认为“经济要发展,必然有污染”。所以从思想上“重经济发展、轻治理污染”,有钱宁可投在“经济”上,也不愿意花在“环保”上,尤其是一些企业的领导人,认可伸着脖子等“罚款”,也不下大力气去治污染,而且任意排放污物,心安理得,理直气壮。还有相当多的领导,在治理环境污染投入上存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认为治理污染投入大、见效慢、是个填不满的‘坑’,即使治理也是“小打小闹”或者“前面治理,后面污染”,群众形象地描述为“前赴后继”。目前“靠攫取资源赚钱,靠污染环境致富”,“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害,全社会埋单”的现象依然突出,边整顿边反弹现象也比较普遍。一些企业违法排污手段更趋隐蔽,大企业偷排、偷放、小企业联片污染反弹等损害群众环境利益的事件在一些地方还相当突出。有许多农村,被群众称为“污染村”、“污染镇”和“污染县(市)”。尤其是一些早就应该关闭的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和炼焦制气等污染企业,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农村转移和蔓延。污染团团“包围”着农村,不仅有害于农民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冲消和吞食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三是国民环保意识差。认为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愁吃、不缺穿、居住条件也不错,环境差点没关系,城乡公共环境保护意识普遍薄弱,尤其是农村。这是一个突出的难题,而且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强城市管理极为不利。

  实践证明,环境污染,就是祸国殃民;环境“欠帐”,就是对人民和社会的极大犯罪。如果对环境污染治理不痛下狠心和决心,长此下去,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就会付之东流,国家就会面临毁掉的危险。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并重”的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保护现有资源,科学配置生产力要素,实现资源的最佳重组,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潜力,创新管理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像保护生命那样,抓好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对各种制造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特别是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屡查屡犯的要严厉查处,绝不手软!但愿这次“斩污风暴”席卷全国,大见成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