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从《江泽民文选》看党建理论新成果(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12:52 东方网

  景蔚作品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实现领导作用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无产阶级政党组成、发展和自身建设中,在党领导人民群众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运用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对其中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认识不断深化,随着党的事业不断进展,党的建设的理论不断进展。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斗争和建设中都创立、发展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础上,在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的理论,使得我们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领导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江泽民文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轨迹和思想成果,其中贯穿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本文就江泽民同志主政党中央的十三年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贡献作些研究和概括。

  一、加强党建是邓小平的嘱托

  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新时期党的建设十分关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形成了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框架。邓小平对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纪律、增强党内团结,坚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要反腐倡廉,要把干部和共产党员教育好,坚持处理同外国党关系的原则等方面,都有重要而精辟的见解、思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1989年6月16日,在邓小平退休前的几个月,在与中央领导的谈话中说:“常委应该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4页)这次谈话,邓小平同志将它作为“我的一次政治交待”,这说明,邓小平对加强党的建设在80年代后期一个时间段中的力度不够,有一定“淡化”的情况是不满意的。邓小平在这以后11月的中央全会上要求完全退休,他的要求得到党中央的批准。因此,“聚精会神抓党建”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身上来了。

  从以后的十三年的情况来看,江泽民遵照邓小平的嘱托,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是下了大力气的。1989年下半年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有关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定、规定,江泽民有关党建的讲话、批示,一个接着一个,形成了全党重视党建、抓党建的很好政治氛围,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1989年7月底,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1989年8月28日党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江泽民在国庆40周年的讲话,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0年初公布了中国共产党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公布了改善党对工青妇领导的通知;公布了江泽民《为把党建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的讲话;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战略思路;1993年11月2日,推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1994年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定》,江泽民在全会的讲话中,提出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403页);1995年江泽民提出“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重要思想,并作为重要举措,在全党开展干部教育活动(同上,第483页);1996年6月21日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论述了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思路;1997年的党的十五大,详细提出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思路(同上,第2卷,第42页—48页);2000年1月20日,江泽民在通报中央政治局“三讲”情况的讲话中说,这一届党中央最关注两大问题,一个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一个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上,第2卷,第521页);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后多次强调(同上,第3卷,第1—5页,第6—33页);2000年6月28日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提出“四个如何认识”的重大课题(同上,第74页-100页);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全面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在党建方面很有理论创新力度(第264-299页);十五届六中全会,党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决定,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品格;2002年的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系统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观念、新要求、新判断(同上,第528-575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关于党建理论方面的标志性的概括和判断

  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和推进中形成它的党的建设理论。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须臾也离不开党的领导,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党中央领导都作出了他们杰出的贡献。

  如果说,毛泽东的党建理论最重要的就是他对于一个农民成分占多数的情况下怎样建立和建设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作了系统回答,我们可以称之为“以思想建党”为特点的党建理论。邓小平建党理论最重要的是他在总结“文革”破坏制度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并集中在1980年8月18日的谈话中提出了党的制度建设的战略性思想,体现出以“制度建设”为特点的党建理论。那么,江泽民的建党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就是江泽民把党的任务和党的宗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提炼出具有时代动态感的、精辟的三句话:“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总体性、纲领性的要求,形成他的党建理论的标志性概括和判断。

  “三个代表”的理论,可以理解为党适应时代变化,开发党的各方面功能的一种体现,是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体现。

  首先,从世界观方法论层面来看,“三个代表”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三大原理:一是“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文化是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在观念形态方面的反映,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巨大反作用”:三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三个代表”与三个原理完全吻合,是马克思注意原理在新的实践中的典范性应用。“三个代表”又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是动态发展的。

  其次,从党建学说层面来看,“三个代表”又继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继承并丰富了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任务方面的学说。

  党的性质一般地说包含两个要素:阶级性和先进性。共产党的工人阶级性质与资产阶级政党相区别;共产党的先进性与工人阶级中的工联组织相区别。少数同志以为,“三个代表”没有说“工人阶级性质”,是否要搞“全民党”了。这是错误的,至少是一种误解。我们从来都鲜明地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三个代表”论述又丰富了党的性质方面的理论。如果说,以前我们讲到党的性质,是更强调阶级性,在阶级性的前提下谈先进性,如今,我们是更强调先进性,而且说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当然,我们仍然鲜明坚持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先进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

  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当然完全一致。“三个代表”思想又渗透在党的纲领之中,成为一条红线。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二者不仅是完全一致的,并有新的时代感的概括。有少数同志认为“三个代表”论述新意不够,认为党过去一直说“发展生产”,“发展文化”,我认为,过去我们党讲发展生产、发展文化,一般从“党的任务层面”来说的,“三个代表”论述则是将党的任务和宗旨形成有机整体,提升到纲领性要求来规定的,这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判断。

  再次,“三个代表”理论判断由突出了具有新世纪动感的四个理念:

  一是突出了“先进生产力”的理念。我们党以前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上,较多地关注“生产关系”,以为生产力没阶级性。在实践中出现的没有把生产力发展放到应有位置的问题,与这种理论认识有一定关系。新时期,邓小平总结这个教训,在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五句话”中就凸现了“生产力”问题。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论述继承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也突出了“生产力”问题,而且又有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当然,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并没有离开生产关系,这“发展要求”四个字,是要求我们认识和把握规律,这是既包含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又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二是突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重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先进文化的发展,这是十分明白的。从“代表先进生产力”和“代表先进文化”这两方面来说,这两者也形成有机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需要先进文化的智力支撑和文化依托,没有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知识、理念的武装,就难以在发展先进生产力中有更大的作为。同样,先进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最新经济运行方式和新科技手段的介入,否则文化发展就难有更大的实力,也难有更多的魅力。

  三是突出了“最广大人民”的理念,认为“最广大”是“最紧要的”。“三个代表”思想中的前两个“代表”,一般地说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发挥的作用相对说是更大一些,这是应该承认的。然而有些同志由此认为,党是否主要不再依靠工农群众,而是依靠知识分子、科技人员了。这种想法至少是一种误解。首先,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的作用,与依靠工农并不矛盾,社会的发展从任何角度来观察,每一项工程,每一个活动都一天也离不开最广大的民众。这“最广大”三个字,我以为除了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群体,特别要注重联系四方面人群,一是最广大工农,从单位来说是最多数职工群众,我们的方针、政策、措施制定和实施,一定要考虑对“多数人群”影响怎么样;二是困难群众,也有人称之为“弱势群体”,包括下岗的人群、困难企业、贫困地区、受灾地区、工资受拖欠单位的人群,还包括退休的人群,患病的人群,体察他们的困难,尽可能伸出社会援助之手,体现社会公平;三是发展市场经济够产生的新阶层、新人群,“七一”讲话所概括的“六类人”,他们也是党的执政基础,也要兼顾好他们的利益,使他们更同心同德与我们一起搞现代化建设;四是青年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特别要予以关照,他们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政治判断能力相对又欠成熟一些,我们要从政治上、生活上、事业上多关心、多培养他们,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四是突出“共产党员主观能动性”的理念,“三个代表”是一个“要求”,这个“要求”是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要求党组织和党员认识生产力发展、文化发展、民众利益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由此产生理性思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再将此落实到群众之中,去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也就是共产党员在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上应该有自己的作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且又在邓小平同志作出贡献的基础上,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方面的新成果,统领和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的战略战术、思想思路之中。


作者:周锦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