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八届高交会从热闹到理性的十字路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10:20 南方新闻网

  1999年金秋时节,南海之滨、深圳湾畔,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向世界宣告:“为了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合作,中国政府决定每年在深圳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弹指一挥间,高交会经历“七年之痒”后,今日又在深圳开启大幕。

  自第一届高交会以来,作为一个展会,从原来追求大而全,到现在越来越强调专业性,人们发现其政治色彩(主要体现在出席开幕式的领导人级别和全城动员上)越来越淡化,

经济色彩(主要体现在交易上)越来越浓厚。尤其是第八届高交会显示出同前几届完全不同的气象,政府淡定应对,民间平静迎接,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心态上,第八届高交会出现了一个由热闹趋于理性务实的明显转折迹象。这种喧哗之后的宁静,更是城市心态的回归,亦或是中国科技产业发展轨迹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个在深圳生活工作过两年的人,笔者对高交会带有某种明近实远的复杂感情。从形式上看,深圳市竭力要将高交会举办成全城盛事——媒体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大规模的服务升级、专门开辟的“绿色通道”,都体现出一个全国性高科技展览应有的气度。但于政府而言,历经八年的高交会似乎走在一个十字路口:当初政治任务气息浓厚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虽然带来了气势的恢弘磅礴,却也带有制度性的缺陷——参展商与成交项目量与质之间的微妙游离,甚至一度出现参展企业的回落现象,证明了仅仅依靠“有形的手”,不能持久地推动高交会继续高速发展。

  于企业而言,有些企业参加一次高交会的费用高达百万元,企业在高交会上成为被动的依附体,无法充分发挥天然的市场嗅觉,从而形成与高交会的良性互动。如果高交会对企业的作用只是简单的产品陈列,只是一些流于数字的合同“意向”,而无法带来深圳乃至中国高科技发展政策扶持的全面提速、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深化改革,那么高交会的意义仅仅停留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星期。

  于市民而言,尽管高交会更多面向企业、科技院校以及专业人士,但身处一个科技化时代,高交会上的高新技术成果或远或近,都将成为人类共有的有形与无形财富。知识产权保护、人工智能、日常生活科技新产品……它们构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在未来成为全部。然而,每张高达50元的门票,阻碍了市民参与的热情与脚步。会展经济市场化操作的方向没有错,但高交会的盈利方向和功能定位必须明晰:高交会一方面需要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市民的热情参与,形成外化的广场效应,增强城市知名度。对于普通市民参与,高交会应是低门槛的;对于参展企业的素质和专业性,高交会应是高门槛的。高交会能否考虑在展览末期降低票价,吸引更多的市民参观,也许能助高交会收得“豹尾”。

  高交会能否走出“七年之痒”,从第八届开始回归理性进入常态?首先是高交会资源配置模式的转变。从以往的政府直接领导、管理转变为指导、协调、支持、服务,由更具市场性质的会展业行业协会来具体操作,通过市场上的锻炼,培养出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

  注重会展的相关行业建设,几乎已成为会展竞争的必备手段。信息网络、交通住宿、餐饮旅游、金融服务甚至办公场所、停车场等设备的基础建设,有时会从细节上决定高交会的未来。高交会要树立一种信誉机制,从会展场地措施、收税、客商的衣食住行等项服务做起做好,经济效益和信誉效益并重,营造会展文化的推进。

  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城市竞争优势的大小与功能强弱,取决于其在“流量经济”中信息节点的位置与融通流通能力的大小。会展业是流量经济的媒介与载体,都市会展业越发达,则其融通、汇集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的功能就越集中,越能加强该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分工中的地位。高交会赋予深圳的,不仅是会展经济的巨大收益,更是整体都市功能的提升。高交会能否从热闹喧哗归于理性宁静,取决于深圳市政府对于会展商业运作路径的不断探索、对于高交会服务与辐射功能的清醒认知、更是在高交会中政府与市场定位的科学分界。

  □毕舸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