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征十讲•人物篇:千古风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15:00 金羊网-羊城晚报

  七律·冬云

  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文/本报记者夏杨 策划/李宜航

  长征,一支为了理想、正义,为了解放穷苦人民的革命队伍,在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狂轰滥炸中,在难以形容的艰苦环境中,长途跋涉两万五千里,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神话。

  创造这个神话的,是一群怎样的英雄人物?他们拥有怎样崇高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智慧,才能完成这惊动世界的伟大壮举?才能走过漫漫征途,赢得正义的战争,赢得和平的世界和美好的新中国?

  三位研究长征的知名专家学者张琦、朱少军、郭志刚,为我们讲述长征中红军的千古风流人物和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

  

长征十讲•人物篇:千古风流

  油画《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局部)蔡亮 张自嶷作

  风云对话

  对话人物:张琦,中央党史研究室所属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研究员,兼任中央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朱少军,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干事,法学硕士。

  郭志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正师级研究员。

  张王周朱力挺毛泽东

  记者:在党和红军命运转折的时刻,您觉得哪几个领袖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专家:遵义会议是一个转折点。从此,党和红军由幼稚走向成熟。我们讲述这段历史,有几个人物不得不说,他们站出来挑战最高“三人团”,挽救了党和红军,他们是张闻天、王稼祥、毛泽东等。

  当时,红军军事指挥权控制在最高“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手中。博古靠共产国际支持,做中央总负责。但他不懂军事,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德国军事顾问李德言听计从,被人称为“黑面木偶”。而透彻理解中国形势,精通军事战略战术的毛泽东,却被搁置一旁,备受排挤。

  王稼祥是中革军委副主席和总政治部主任。他本来和博古一样,是“共产国际派”,但在苏区斗争中,他对“左”倾军事路线不满,开始倾向于支持毛泽东。张闻天同王稼祥一样,是党内为数不多闯荡过大世界的知识分子,也是“布尔什维克”圈内成员,但他和毛泽东接触后,佩服毛泽东的才能。他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书记处书记,职务很高,但为人谦虚,信奉“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

  王稼祥长征前负伤,毛泽东也病了,两人的担架常走在一起,边走边聊。张闻天骑马,也常放慢速度加入谈话,有时甚至彻夜长谈,对战局逐渐达成一致看法。

  记者:遵义会议前后,周恩来始终是红军最高指挥者之一。领导人更替中,周恩来起到了高层“组织部”的作用。怎样评价周恩来在长征中的特殊贡献?

  专家:张闻天、王稼祥和毛泽东向错误路线发起挑战,能否成功,关键看周恩来的态度。周虽也是最高“三人团”之一,但与博古、李德不同,他与毛泽东有过真诚的友谊与合作。在“左”倾军事路线排挤毛泽东时,他常替毛说话。

  其实,红军长征以来的惨败,周恩来也在苦苦思索。周恩来为人谦逊宽容,向来从善如流。毛泽东提出要讨论失败的原因,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通道、黎平、猴场三次会议上,他主持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成为遵义会议召开的序曲。

  周恩来为毛泽东的复出提供了重要条件。在关系党和红军命运前途的大是大非面前,性格温和的周恩来旗帜鲜明,公开地站在毛泽东一边。

  记者: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其他领导人又起了什么作用?

  专家:在转折时刻,朱德、刘少奇、刘伯承、彭德怀等都提出了和毛泽东一致的意见,强力支持正确路线,最终恢复了毛泽东的领导。

  朱德是德高望重的红军总司令。“左”倾军事路线排挤“朱毛”,但没改变他对党的忠诚和对“老伙计”毛泽东的情谊。遵义会议上,他对毛泽东的发言给以关键性的赞同,对李德、博古的错误,他一改过去的宽厚仁慈,声色俱厉地指出:“如果不改变军事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毛泽东重新掌权后,朱德又恢复“朱毛”之约,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调动千军万马,指挥三军将帅。而在北上、南下的争执时期,朱德被软禁在张国焘的军营中,是他的坚忍和不懈斗争,保存了红军数万力量。朱德在长征中年龄稍长,他以他的老成持重,引领红军克服困难和错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长征造就大批耀眼将星

  记者:共和国将帅为何如此密集地出现在长征中?如果没有长征,这些将领能成为元帅、上将吗?

  专家:长征是一场艰苦卓绝的生命考验。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走过来的一大批将军,他们身上,拥有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智慧。走过长征后,他们积聚起来的力量迅速燃遍全国,打败日本侵略者,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长征真正使党和红军在各方面成熟起来,对于中国革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记者:长征中,年轻的红军将领在战斗中成长,在风雨中历练。请品评长征中主要将领的指挥风格,以及在长征后指挥生涯中的表现。

  专家:长征中的各位将领,由于性格、经历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指挥风格。如彭德怀善打硬仗,刘伯承指挥若定,徐向前自信沉着。

  彭德怀———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长征开始,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红三军团作为全军的右先锋,为红军大部队杀出一条血路。湘江战役中,为保护红军主力过江,彭德怀接受最艰巨的任务,坚守界首、新圩等阵地,阻击广西军阀白崇禧的疯狂进攻。人数、装备、地形都不如人,但是为了红军的存亡,彭德怀给全军下达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至四天!

  战斗异常惨烈,彭德怀向军委发出情况危急、加速渡江的电报后,毅然决然走出指挥所,来到前沿阵地,在枪林弹雨中坚守了三天两夜。中央和红军总部全部渡江,他才下令撤退。

  刘伯承———精细、大胆、严谨,常常出奇制胜。

  他在遵义会议后复任红军总参谋长,兼红军先遣军司令员。在通过彝族地区时,仇视汉族的彝民很难对付。但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传奇般地解决了问题。

  刘伯承指挥先遣部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为红军主力北上开辟了道路,展现出他一代名将杰出、超人的智慧。后来在抗战中神头岭一战,使神头岭成为日军的伤心岭;解放战争中他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使蒋介石惊魂不安……

  徐向前———沉默寡言,但有思想有头脑,打起仗来非常过硬,敌人再大的火力他也不怕,不慌不忙,沉着指挥。他不断总结作战经验和教训,琢磨出一套独特的作战策略。作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发动嘉陵江战役,控制嘉陵江以西广大地区,策应了中央红军。

  叶剑英———危急关头,挽救危局。在长征北上南下争执时期,陈昌浩对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态度消极,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传达张国焘的命令时,动员大家南下。但叶剑英感觉会议气氛不对,深为忧虑。这时有人送来张国焘给陈昌浩的密电,交到叶剑英手中。叶瞥了一眼电报,不动声色地将电报装入口袋,离开去找毛泽东。

  原来,张国焘密电陈昌浩率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毛泽东看事态严重,立即率领军委纵队和红一军团、红三军团转移,先行北上,避免了红军内部武装冲突。叶剑英不顾个人安危,又巧妙设计稳住陈昌浩,掩护军委转移。

  传奇人物

  长征四老———红军队伍中,有四个特殊的人,被称为“长征四老”———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和徐特立。长征路上,“长征四老”不怕艰难困苦,以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年轻战士。

  肖华———提起长征,年龄稍长的人都知道《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作者就是肖华。肖华是名副其实的娃娃司令,早在根据地时期,他就以少年有为、多才多艺闻名全军。13岁时,他担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6岁时,已是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长;红军开始长征时,18岁的肖华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已经一年有余。长征中,少共国际师被解散,他担任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

  晏福生———三大主力会师前夕,党中央组织会宁战役,打击胡宗南部队。在盐关镇遭遇战中,红十六师打得非常艰苦,师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相继负伤,师政委晏福生在组织撤离时被炸弹炸断了右臂。他命令部下撤走,自己却掉队了。老百姓救了他一命,当他找到部队时,右臂伤势严重,不得不截肢。伤口还未愈合,他担任了西路军干部团政委。西征军兵败祁连山,晏福生一路讨饭回到延安。

  廖承志———廖承志是国民党左派廖仲恺之子。在上海国民党监狱被营救出来后,来到川陕根据地,被委任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但后来因为不愿被张国焘利用,遭到迫害逮捕。长征途中,他戴着手铐走路,但一直保持着乐观的精神,经周恩来、任弼时努力,终于被解救出来。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