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道德储蓄本来就是一场闹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16:50 国际在线

  作者:刘海明

  两年前,河南省确山县将道德储蓄在乡村推行,但因奖励不到位实验濒临流产。今年7月份,该县又在一家小学试验道德储蓄,但该校校长表示,这样将好人好事记录在册,只能使公民道德建设流于形式。(《新京报》2006年10月13日)

  道德储蓄“流产”,确山不是“中国第一”。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报道。就河南而言,几年前,郑州某地的道德储蓄实验,也是有始无终。所不同的是,之前,很少有媒体将道德储蓄“破产”现象,冠以“闹剧”的罪名。这回《新京报》的新闻标题中,直接用了“闹剧”这个贬义色彩很浓的词语。

  其实,《新京报》的标题已经够含蓄了。在我看来,道德储蓄本来就是一种很荒谬的事情。这种闹剧之所以频频上演,和道德储蓄的“董事”们的简单思维有关。在发起者看来,道德储蓄(不少地方,干脆叫做“道德储蓄银行”)一本万利,既不用政府花一分钱,又能让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无偿得到“道德储户”的帮助,这些储户支取的“利息”,要么是他人相应的回报性帮助,要么是享受某些政策性优惠。与此同时,社会风气因为“道德储户”、“道德股民”的增多,得到显著改观。应该承认,创建道德储蓄(银行)的设想很好,怎奈,现实生活特别“吝啬”,吝啬到丝毫不给“道德银行”一点面子的程度。道德储蓄(银行)倒闭或流产,也就具有了某种宿命色彩,因为这种设想,属于一种彻头彻尾的乌托邦,缺乏现实可操作性。

  先看一下道德能否储蓄。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是超功利的。具体到个体,道德在内心表现为一种思想境界,在外表现为一种修养,化作行动,表现在一种善举。不管处于哪种形态,道德都是不求回报的主动奉献。道德得以存在的前提在于,道德谋求的是心灵天平的某种平衡。然而,道德一旦被当作资本存储,被物化(货币化)的道德,已经不是真正的道德,因为可以被储蓄、可以被支取的“道德”,讲究的是回报。如果道德储蓄支取不了,“储户”觉得“道德银行”缺德,它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自己讲究道德,只能是越道德越是亏本,最终必然被迫抛弃道德。退一步说,即便“道德银行”恪守信用,对道德的提倡也是非常有害的,毕竟,“道德储蓄”扭曲了人们的道德观。所以,从理论上说,道德不能被用以储蓄。

  假设道德能否储蓄的争论,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它还不会变成有形的闹剧,研究无禁区嘛。不幸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来推行“道德储蓄”活动,将错误变成了谬论,出现尴尬的闹剧,则在所难免。道德,除职业道德等松散的集体道德条款外,道德更多是指公民个人的一种行为准则。换言之,道德属于私人空间,它可以活跃于公共空间,但决不可以被公权所操纵,所明码标价。那样,只能主张道德投机行为。一些地方创办的“道德银行”相继流产(破产),这种喜剧性的结局本身,比任何评论文字更有说服力。

  道德有回馈,但不是通过经济形式的储蓄,而是他人的自觉。政府想靠入干股的形式担任道德储蓄银行的董事长或者董事,惹来一身骚,得不偿失。如此闹剧,还是早点收场吧。

  

  审稿:蒋丽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