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导师下岗 中国高校迈出“质量长征”第一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16:58 四川新闻网

  王欢妮

  南京理工大学推行对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认证考核制度,通过学校的认证、考核,才可以继续指导硕士。刚结束的首次考核中,6名硕导下了岗。 (2006年10月12日《南京晨报》)

  南京理工大学六名硕士生导师考核不合格下岗

  说实在的,这条新闻还称不上轰动。一是因为下岗的导师仅是硕导,二是因为只有6名硕导没有通过认证考核。去年12月1日新华社早有类似的新闻报道,吉林大学45名博导落聘,那才叫做“地震”。不管怎么说,教育质量,百年大计。现在的硕导、博导下岗是新闻,说明下岗并不容易。但是,从这些博导、硕导下岗的新闻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的一个信号,那就是我国高校开始迈出“质量长征”的第一步了。

  几年前,随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走上大众化的路线,研究生教育也有扩大的苗头。西部一所211工程大学的研究生处长曾直言不讳地说,要先把研究生数量抓上去再说。短短几年间,该校的研究生在校人数,从几百人增加到几千人。一开始,由于导师的人数有限,一个导师一届带五六个学生那是小意思。一个导师每年指导的新生老生人数加起来,几乎都可以组成一个小班级。一些研究生也自己打趣说,现在的研究生也成了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不同的是每个人身上贴的生产员的标签不同而已。

  简单解决的办法只有增加导师的数量。凑数还不容易,瘸子里面挑将军,只要是本校的老师能上就上。实在还不够的话,或是到政府部门,或是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与所设学科沾边的校外导师。唯一的目的就是,不能因为缺少导师而导致招收研究生数量的下滑。

  如果说,研究生招生,原则是宁缺毋滥。那么,这些硕导、博导的资格认证,原则是什么?是否也是宁缺毋滥?事实可能恰好相反,要不然,怎么会出现吉林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挥泪斩“马谡”的事件?

  硕导、博导下岗,对他们自身来说,明显弊大于利。你想想,能当上硕导或博导的人,至少表明他们在学术上有一定的造诣。如今被人否定了,面子能挂住吗。另外,“下岗”最直接的影响是经济利益的缩水。大学老师的收入并不高,但是,一旦担任了硕导、博导,每指导一个研究生每年都会有补贴,而且学生的科研经费用不完的也会落到自己的口袋。

  然而,让不合格的导师“下岗”,对学生对社会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的。只有导师的质量提高了,培养的研究生质量才能跟上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提升了,最终才可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虽然,让硕导、博导“下岗”这一步走得出乎人们的意料,却也是在情理之中。对这些遭遇“下岗”的导师,我们不会落井下石。但是,想起这件事总觉得心里痛快,因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似乎看到了希望。

  总之,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完成了“量”的脱贫之后,如何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很可能还要经历一次艰苦的“教育质量的长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